第二十章 立嗣

一 “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建安九年(204)曹操攻占邺城,将邺城建成自己的“霸府”所在地之后,如何确定自己的继承人,亦即由谁来做太子的问题,被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

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长子是曹昂,接下来依次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冲等。曹昂为刘夫人所生,但刘夫人早亡,由曹操的结发妻子丁夫人抚养。曹丕、曹彰、曹植、曹熊为卞夫人所生,曹冲为环夫人所生。封建宗法制度规定,妻生的儿子称嫡子,妾生的儿子称庶子,嫡子是正统而庶子是旁支。由此决定了封建继承权的排列顺序,依次是嫡长子、嫡次子、庶长子、庶次子。曹昂本为庶长子,但因丁夫人无子,把曹昂当做亲生儿子看待,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因此曹昂在实际上具有了嫡长子的身份。加上曹操对封建礼法不怎么重视,“立嫡以长”的观念相对来说比较淡漠,因此如不发生什么意外,曹昂被确立为继承人大体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问题是这种意外早早地就发生了:建安二年(197)曹操南征张绣,张绣降而复叛,曹昂为掩护曹操,被叛军杀死。曹昂死后,最有资格充当继承人的自然要算曹丕了。但曹操这时似乎更将“立嫡以长”的成例抛到了脑后,久久不肯确立太子,其目的,显然是要通过较长时期的观察和考验,从诸子中培养和选出自己所满意的继承人。

曹操首先看中的是曹冲。曹冲字仓舒,比曹丕小九岁,聪慧异常,五六岁时,智力就跟一般成年人没什么不同。有两件事很能说明曹冲的聪慧过人。

一件是曹冲曾解决称象这个难题。一次,孙权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望着这个庞然大物,很想知道它到底有多重,但一般的秤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于是动员部属想办法,但部属谁也想不出合适的办法来。这时曹冲站了出来,说:“我们可以把大象拉到大船上,在船的水位线上留下记号。然后再把大象拉下船来,把一块块石头搬上船去,使船载重后下沉到大象在船上时的吃水线处。之后,再分别称得一块块石头的重量,加起来不就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吗?”

大家听了,无不茅塞顿开。曹操也大为高兴,立即吩咐照办,很快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另一件是曹冲想出了一个让山鸡跳舞的办法。山鸡自以为很美,在水边只要看见水中映有自己的身影,就会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有一次,南方给曹操送来一只山鸡,曹操很想看它跳舞,它却怎么也不肯跳。曹冲让人搬来一面大镜子,放到山鸡的面前。山鸡看到镜中自己的身姿,于是立即跳起舞来,竟然不知道停下,一直跳到累死。曹操自然又满意地达到了目的。这件事后来成为文化史上的一桩佳话,不少骚人墨客为之吟咏不已。徐陵《鸳鸯赋》云:“山鸡映水那自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庾信《镜赋》云:“山鸡看而独舞,海鸟见而孤鸣。”王维《白鹦鹉赋》云:“山鸡学舞,向宝镜而知归。”庾信《咏画屏风诗二十四首》其十三云:“吹箫迎白鹤,照镜舞山鸡。”崔护《山鸡舞石镜》诗云:“庐峰开石镜,人说舞山鸡。”等等。山鸡自矜其美,对镜自舞,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曹冲能够了解和利用山鸡这一本性,达到让其一展舞姿的目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就很不容易了。

这两件事,一件记载于《三国志·魏书》曹冲本传,一件记载于南朝宋刘敬叔《异苑》。曹操时,孙权献大象、南方献山鸡的事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山鸡自不必说,大象在当时的江南也是不鲜见的。《宋书·沈攸之传》载,沈攸之在江陵做荆州刺史时,曾有三头象出现在城北数里处;《周书·杨忠传》载杨忠征江南时,梁人曾在象鼻上拴上尖刀让大象参加战斗。这说明在当时江南一带不仅有野象,还有被人驯服的大象。在曹操那个时代,江南一带有大象就更不足奇了。但这两件事是否都发生在曹冲身上,则在疑似之间。陈寅恪写有《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印度故事》一文(载《清华学报》六卷一期),认为以舟称象乃天竺故事,后流传中国,遂附会为仓舒之事。佛经自东汉后大量传入中国,中外结合,衍成有关传说是完全可能的。但有一点似乎不应怀疑,即曹冲肯定是聪慧过人的。否则,即使有现成的传说,也是不会附会到他身上去的。

曹冲不仅非常聪明,而且为人宽厚,做过不少好事。曹操执法很严,部属动辄得咎,曹冲常利用其特殊身份,做些调查研究,发现有受冤枉的,便暗自进行活动,为其解除处罚。先后有几十人被判处死刑,都因得到曹冲的帮助,最后保住了性命。有些人平常办事勤恳,只因一时失误而触犯刑律,曹冲常直接去找曹操,请求从宽发落。有时,曹冲还运用他的智慧,为有过失的官吏进行掩饰,使之免于处罚。一次,曹操的马鞍在仓库被老鼠咬坏,守库的小吏惶恐万分,以为这下性命难保,准备把自己捆起来去当面向曹操请罪,但仍担心这样做不能解脱罪责。曹冲知道后,就对小吏说:“过三天后,你再去请罪。”曹冲于是用刀把自己的衣服穿了个洞,像是被老鼠咬过似的,然后装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曹操见了,担心地问这是怎么回事。曹冲回答说:“都说谁的衣服被老鼠咬了,谁就会不吉利。我的衣服刚好被老鼠咬了,这怎不让人发愁呢?”

曹操听了,赶紧安慰说:“哪会有这样的事呢?你不要为这事发愁了!”

不一会守仓库的小吏来了,报告说曹操的马鞍被老鼠咬了。曹操听了,不以为然地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放在身边,还被老鼠咬了,何况马鞍悬在仓库的柱子上呢!”一点也没有追究小吏的责任。像这一类的好事,曹冲还做过不少。

聪明,就意味着将来有办事的才能;宽厚爱人,就意味着将来能够得到部属的拥护,甚至可能成为一位“仁君”;加之曹冲长得姿容俊美,因此特别得到曹操的宠爱,曹操曾多次对群臣称说,表示将来要传位给曹冲。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建安十三年(208),曹冲十三岁时,突然患了重病。曹操想尽办法,多方医治,终未能将曹冲的病治好。曹冲死后,曹操悲痛异常,曹丕前去劝慰,曹操却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啊!”

说着又痛哭起来。曹操亲自为曹冲办后事,无不事事尽心。司空掾邴原的女儿早亡,曹操想让她同曹冲合葬,但邴原认为生前不是配偶而死后合葬一起,这样做不合礼仪,没有答应。曹操另聘甄氏亡女与曹冲合葬,并授给曹冲骑都尉的印绶。十年后,又让曹冲的弟弟宛侯曹据的儿子曹琮奉冲之后,并封曹琮为邓侯。

曹冲死后曹操对曹丕说的那句话,用意是极明白的。曹丕对这句话的用意也很清楚,因此他后来当了皇帝,还不禁常常说:“家兄孝廉(即曹昂,曹昂二十岁时举孝廉),做皇帝自是他的本分。如果仓舒还在,我也不会有天下。”是的,如果曹昂或曹冲还在,立嗣的问题可能就不会像后来那样复杂了。

二 一场或明或暗的激烈争斗

曹冲死的这一年,曹操已经五十四岁。可是此后,他仍迟迟不立太子,即使是建安十八年(213)做了魏公,建安二十一年(216)做了魏王之后仍然如此。曹操这样做出于什么考虑呢?建安二十年(215)至建安二十二年(217)间,曹操曾下过一道《诸儿令》,从中不难看出他的用意:

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寿春面对孙权,汉中面对刘备,长安是关西重镇,所以曹操要派诸子前去镇守。但到底派谁去好,曹操并没有决定下来,他要的是慈善、孝顺、有才能、品德好,又能服从命令的人,也就是要德才兼备的人。曹操特别强调,他说话是算数的,不仅对部下不偏私,对诸子也不想有所偏爱。他将这些想法明示诸子,就是要让他们自己去努力争取,谁也别希望走捷径,从他这里得到特别照顾。可见,曹操在选拔人才时贯彻“唯才是举”的方针,在对诸子的安排和使用中也是贯彻执行了这一方针的。他迟迟不肯立太子,其目的显然也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这一方针。

曹丕嫡长子的身份,这对他争得太子地位是极为有利的。曹丕也并不是一个庸才,相反在其父的教导下,在长期随军征战的实践中,锻炼了多方面的才干。他五岁时,曹操就教他学习射箭,不久又教他击剑、骑马,八岁时就能骑在奔驰的马上开弓放箭了。与此同时,他又学会了写诗作文。稍稍长成,又博通古今经传及诸子百家之书,成为一个文武兼长的人物。在政治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增长着才干,并逐渐走向成熟。在诸子中,曹操对他还是比较看重的,给予的政治名分常常在诸子之上。建安十六年(211)初,曹操始封诸子,曹植被封为平原侯,曹据被封为范阳侯,曹豹被封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而曹丕却未被封侯,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当时曹操自任丞相,在名义上可以说曹丕得到了仅次于曹操的职位。曹操还有意培养曹丕,让他承担一些任务,如建安十六年三月西征马超,建安二十年(215)西征张鲁,都将留守邺城的重任交给了曹丕。可见,曹操迟迟不立曹丕,并不是对他有什么特别的不满,而是为了进一步考察他、培养他和锻炼他,在立嗣问题上采取了一种十分谨慎的态度。

曹操迟迟不立曹丕,当然也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个选择的余地。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曹植对他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成为他选择继承人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人选。曹植是曹丕的同母弟,小曹丕五岁,其人文思敏捷,才华过人。曹操开始看到曹植的文章,觉得竟然写得如此之好,竟怀疑不是曹植亲笔写的。他当下问曹植:“你这文章是请人代写的吧?”

曹植赶紧跪下回答:“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我愿当面接受测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不久,铜雀台建成,曹操率领诸子登台游览,并叫他们当场各做一篇赋。曹植提起笔来,一会就写好了,第一个交了卷。其赋写道:

从明后之嬉游兮,聊登台以娱情。见天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天功恒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呈。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矩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不仅写得快,而且写得好,曹操看了,十分惊异,这一下,他完全相信曹植的才华了。曹丕才力本来也并不弱,但与曹植相比,不免略逊一筹,因此每逢这种显露才华的场合,总要让曹植占了先。曹植年十岁时,即已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知识面十分广阔。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攻下荆州,邯郸淳归附曹操,曹操让他去见曹植,曹植与之评说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纵论羲皇以来贤圣、名臣、烈士的优劣之差,古今文章赋诔及官政事宜所先后,又论用武行兵倚伏之势,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就充分显示了这一才能,以致邯郸淳告辞出来后,连声赞叹曹植是个“天人”。由于曹植具备这些条件,因而得到了十分重视才能、自身也很爱好文学的曹操的青睐,以至曹操几次想立曹植为太子。建安十九年(214)七月,曹操南征孙权,特地派曹植留守邺城,行前说了一番告诫勉励的话:

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令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

用自己年轻时候的所作所为来勉励曹植,其目的显然不仅是要给曹植压担子,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而且是要他经受住锻炼和考验,以不辜负自己的厚望。

曹操在立嗣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客观上给曹丕、曹植造成了一个竞争的机会,同时也造成了两人之间持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在长达十年的时间内,曹丕、曹植为争当太子而展开了一场或明或暗、时松时紧的争斗。他们身边各有亲信,曹丕身边主要有吴质,曹植身边主要有杨修、丁仪和丁廙。在这些亲信的策划下,演出了一幕幕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活剧。

有一次,曹操带兵出征,按照惯例,百官及诸子到城外送行。曹植说了许多颂扬曹操功德的话,辞采华美,滔滔不绝,吸引了所有在场者的注意,曹操听后也很高兴。曹丕才思不及曹植敏捷,眼睁睁地看着曹植占了上风,不免有些怅然若失。这时吴质凑上来,对曹丕悄悄说:“大王动身时,您什么也别说,只要流泪痛哭就可以了。”

这一着果然有效,当曹操上马就要启行时,曹丕跪倒路边,放声痛哭,一副悲不自胜的样子,感动得曹操和曹操周围的人都流出了眼泪。于是,大家都认为曹植辞藻华美,但诚心不及曹丕。在这场较量中,曹丕为自己赢得了一分。

又有一次,曹丕听说丁仪兄弟都在积极活动,要立曹植为嗣,内心十分恐慌,打算找吴质商量一下对策。但吴质这时虽在邺城,但已被任命为朝歌长的职务,属于外官,按规定曹丕是不能私通外官的。为了避人耳目,曹丕派人用车载上一车废竹箱,再把吴质藏在废竹箱中拉进宫内。这事不知怎么被杨修知道了,立即去报告了曹操,曹操很不高兴,但一时还没来得及前去验证。曹丕得知事泄,心里很紧张,又赶忙找吴质商量。吴质说:“怕什么!明天您再来拉一车竹箱进宫,箱内装上绵帛,杨修肯定又会去报告。报告后肯定会有人前来查验,查验而没有证据,那杨修就得担上个诬陷好人的罪名了。”

曹丕依计而行,果然达到了目的,曹操从此对杨修产生了疑心。

杨修为了让曹植讨得曹操的欢心,每次去曹植那儿,就揣度曹操的心思,预先替曹植写出许多答辞,每当曹操有问题要询问时,就把合适的答案抄录送上。有几次,曹操的文告刚送出一会儿,曹植的答辞就送了进去。曹植文思再敏捷,也不能快到这个地步呀!曹操怀疑其中有诈,派人调查,很快查明了真相。从此曹操不仅对杨修,也对曹植产生了不好的看法。

有一次,曹操为了考察曹丕、曹植的实际才能,让他们各从邺城一个城门出去办事,暗中预先吩咐守门人不予放行,看看他们如何处置。曹丕来到城门口,被守门人拦住后返回。而曹植预先得到杨修的指点:“如果守门人不让出城,您因是奉行魏王命令,可以把他杀掉。”曹植于是照办,达到了出城的目的,但却给曹操留下了曹丕仁厚、而曹植好杀的印象。

曹丕、曹植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明争暗斗,各有得失,但总的来看,由于吴质的老谋深算,曹丕在这场争斗中得分较多,逐渐处于有利的地位。

三 “密访群司”

建安十六年(211),当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时,就曾出现过天下向慕、宾客如云的局面。像曹丕、曹植这样有身份、有地位、有抱负、有才华的贵公子,在他们身边汇聚的名士朋友当然决不会只是寥寥的几位,而这些名士朋友或多或少也都会在曹丕、曹植的太子争夺战中发挥这样那样的作用。在这场争夺战中,曹丕还曾得到过其夫人郭氏的“内助”。郭氏有智谋,有心计,还在小时,其父郭永就十分惊叹她的才能,说:“这是我的女中之王啊!”为此给郭氏取了一个“女王”的字。曹丕原来宠爱甄氏,由于郭氏的谮毁,甄氏失宠,忧恚而死,埋葬时,郭氏竟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可见,郭氏不仅有心计,而且性残忍,在这场太子争夺战中,她对于曹植一方,是决不会心慈手软的。

太子一职究竟落入谁手,关键还在曹操的决断,因此曹丕、曹植身边的名士朋友一有机会就要向曹操进言,促成事情朝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一次,丁廙在曹操面前不慌不忙地说:“临菑侯天性仁孝,发于自然,而又聪明博学,文章绝伦。当今天下的贤士君子,无论年轻的还是年老的,都愿同他交游,都愿为他而死,这实在是上天降给大魏的福气啊!”

曹操听了,回答说:“曹植,我是喜欢他的,但哪能就像你说的那样了呢!我想立他为嗣,你看怎么样!”

丁廙正求之不得,赶紧回答说:“明公今天发明达之命,吐永安之言,可谓上应天命,下合人心,得之于顷刻之间,却可垂之于万世。我不避斧钺之诛,哪里敢不尽言呢?”

曹操这时大概正有意立曹植,因此丁廙的话他听起来是很入耳的。但曹操并不想偏听偏信,尤其不想只听曹丕、曹植身边人的意见,而想听听更多人的意见,特别是那些有知人之鉴、又不在曹丕、曹植圈内的人的意见。为此,曹操采取了“密访群司”的步骤,向有关部门和人员广泛征求意见。杨俊、贾诩、崔琰、毛玠、邢颙、桓阶等人先后向曹操贡献过意见。

杨俊字季才,河内获嘉人,历任曹操丞相掾属、安陵令、南阳太守等职。从年轻时起,即以辨别人的流品自任,同郡审固、陈留卫恂本来都在兵伍之中,后经杨俊识拔而成了德才兼备之士。杨俊原与曹植交好,对曹植了解较多,因此曹操密访时,他虽同时谈了曹丕、曹植的长处,但对曹植的称美更多一些。后来事情泄漏出去,还引起了曹丕的忌恨。

贾诩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他是主张立曹丕的,当朝中出现立曹植的议论时,曹丕很恐慌,曾向贾诩请教加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建议他加强自身道德气度的修养,躬行寒士的学业,夙兴夜寐孜孜不倦,不违背人子之道。曹丕接受了贾诩的建议,注意从这些方面去磨砺自己。一次,当曹操让左右近侍退下,向贾诩征询立嗣的意见时,贾诩很讲究策略,就像没听见曹操的问询似的,沉默着久久不作回答。曹操沉不住气了,问道:“我在问您话,您不回答,这是怎么回事呢?”

贾诩装作从沉思中猛醒的样子,回答说:“我刚才正在想一件事情,所以没有来得及回答。”

曹操问:“您在想什么?”

“我在想袁本初、刘景升父子的事情啊!”

意思是他在想袁绍不立长子袁谭而立次子袁尚、刘表不立长子刘琦而立次子刘琮,最后终于都酿成祸乱的事情。曹操听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立即明白了贾诩的意图。

崔琰性情耿直,敢作敢当,当曹操秘密发函征求意见时,只有他用不封口的信公开谈了自己的看法,说:“听说《春秋》大义,立太子应立嫡长子。五官中郎将是嫡长子,加之人又仁孝聪明,应该让他继承正统才是,我是至死也不会放弃这个意见的。”

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但崔琰却不替曹植说话,可见是出于公心的了,这对曹操的触动自然是不小的。曹操很赞赏崔琰的公正光明,特地将他从尚书提升为中尉。

毛玠当时正担任尚书仆射之职,主持选举工作。他看到曹植颇受宠爱,于是私下向曹操进谏说:“袁绍因为嫡庶不分,结果招来了家破国亡的惨祸。废立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这是我不应该多嘴的!”

毛玠同贾诩一样,都用袁绍这个近在眼前的教训提醒曹操,要他不要重蹈覆辙。邢颙、桓阶也都发表了类似的意见。邢颙对曹操说:“以庶子取代宗子,这是先世所警戒的事情。希望殿下好好想一下这个问题。”桓阶更在公开和私下的场合多次劝谏曹操,说曹丕德优年长,应当立为太子,态度异常恳切,甚至说:“现在太子仁冠诸子,名闻海内,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的。而大王却来向我征询对曹植的意见,我实在有些迷惑不解!”

曹操所征询的对象,当时在朝中大都是握有实权、享有威望、深为曹操所倚重的人物。如崔琰、毛玠都曾主持过人才的选举工作,素以知人善鉴著称的,不少人又都有秉公办事的脾性,不阿附于人,不轻易说别人的好话或坏话,对这曹操了解得十分清楚。而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要求确立曹丕,不少意见还是在曹植正得宠时提出的,对于曹操自然影响不小,曹操心中的天平,自然也就越来越向曹丕倾斜了。

曹丕其人,说他是嫡长子,这是毫无疑义的;说他有一定才能,这也不错。但要说他品德如何优秀,那就不尽然了。曹丕同曹植及当时许多名士一样,具有放荡任性、不拘礼法的习性,但他颇具心计,善于掩饰,装模作样,在大臣们和父亲面前树立起了自己的良好形象。他不露形迹地做了大量争取人心的工作,大臣中有众多的人替他说话,表明这一工作是收到了实效的。他甚至把工作做到后宫之中,博得了曹操的一个宠妃王昭仪的好感,让王昭仪在曹操面前替他说了不少好话。曹丕的心血没有白费,他终于一步一步地走向预期的顶点。

四 《立太子令》

对于曹植说来,不管曹丕玩了多少心计,不管有多少人替曹丕说项,只要他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力争有一个上好的表现,他就还是很有希望的。但曹植的文士气太重,他既不像曹丕那样有那么深的城府,也不善于约束、雕饰自己,而是由着性子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加之爱饮酒而又缺乏节制,所以就要常常闹出一些毛病来,有时甚至闹到违法犯纪的地步,造成严重的后果。大约在建安二十二年(217)上半年,曹植做了一件对他争嗣极为不利的事情。一次,曹操不在邺城,曹植酒后私自乘车在帝王专用的驰道中奔驰,并打开王宫的司马门,一直驶到金门。在讲究严刑峻法的曹操看来,这是不能容忍的,盛怒之下,主管宫门的公车司马令被处死,曹植也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曹操专门针对此事下了一道手令:

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

《水经注·谷水注》云:“渠水自铜驼街东径司马门南,自此南直宣阳门,经纬通达,皆列驰道往来之禁,一同两汉。曹子建尝行御街,犯门禁,以此见薄。”据此,则曹植行驰道开司马门事当发生在洛阳。但其时献帝都许,曹操居邺,洛阳并非政治中心,且董卓之乱造成的残破局面并无根本改变,曹植当无在洛阳行驰道开司马门之理。因此清人潘眉认为“金门”指邺城的金明门,司马门应为魏王宫的司马门,较为合理。正因曹植犯禁之事发生在邺城,才引起了曹操的高度重视,激起了他的强烈反感。曹操直言不讳地说,原来他认为曹植在诸儿中最可定大事、也即最有资格充当他的继承人。但自发生私开司马门这件事后,他对曹植的看法完全改变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曹植的极度失望。私开司马门这件事,成为曹植由得宠到失宠的转折点,成为导致他争嗣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对其一生的命运,影响至为巨大。

曹操还专门给诸侯长史下了一道手令:

诸侯长史及帐下吏,知吾出,辄将诸侯行意否?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适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以](尔)谁为心腹也!

“诸侯长史”是曹操已封侯诸子的府总管,“帐下吏”指军中官吏。曹操问他们:你们知道我一外出就带着诸侯同行的用意吗?然后自问自答:自曹植私开司马门以来,我都不再相信诸侯了,恐怕刚一外出,他们又要私自乱跑,所以才对他们加以管束,带着同行。最后还感叹一句:不能总让我把谁当做心腹啊!这末一句,显然也是针对曹植而言的。从这道手令不难进一步看出,曹植私开司马门所造成的重大影响,曹植从此失宠并最终在争嗣的斗争中败北,显然已成不可逆转的事了。

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曹操结束了长期的犹豫不决,下了一道《立太子令》,正式立曹丕为太子:

告子文: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

子文是曹彰的字,将这么一道重要的手令下给曹彰,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的。曹丕经过长期苦心孤诣的争夺,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一时间竟高兴得情不自禁,一下搂住了丞相长史辛毗的脖子,喜滋滋地问:“辛君你知道我心里是如何高兴吗?”

辛毗回家将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女儿宪英,宪英对这件事倒有她独特的看法,说:“太子,这是要接替君主宗庙和社稷的人。接替君主,不可以没有忧戚之感;统治国家,不可以没有惶惧之情。应当忧戚和惶惧,却反而感到高兴,这怎么能够维持长久呢!魏国将会不昌盛吧!”

在立曹丕为太子的同时,曹操给曹植增加了食邑五千,并前万户,算是对这个失败者作了一点安抚。但对曹植的宠爱,却是无可挽回地失去了。曹植妻子违反规定,穿锦绣衣服,被曹操登台时望见,回家以后下令赐死,大约也发生在这个时候。

曹植毕竟是曹操曾经宠爱过的儿子,因此,他当然不希望曹植从此沉沦下去。建安二十四年(219),当关羽大举进攻襄樊、围困曹仁时,曹操特地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让他率军去援救曹仁。曹操派人去通知曹植,打算当面布置任务,并告诫一番。谁知此时曹植又已喝得酩酊大醉,在那昏昏不醒,不能接受任命。曹操大为震怒,立即收回了成命。曹植就这样在曹操生前失去了最后一次改过自新、重塑形象的机会。据说此事曹丕是插了手的,他在得知有可能任命曹植的消息后硬拉曹植喝酒,一再苦劝,终使曹植喝得烂醉。曹丕此时身为太子,耳目众多,消息灵便,加之为了确保太子的地位不使动摇,不择手段地干出这种事来不是不可能的。

曹植失了宠,其党羽的命运也跟着蒙上了阴影。曹植争嗣的总策划人杨修最先感受到了危险,想淡化一下同曹植的关系,但曹植仍照常同他交往不误,他也不敢贸然同曹植断绝往来。鉴于杨修颇有智谋,点子很多,曹操担心留下祸根,于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秋以前后泄露言教、与诸侯交往的罪名,将其逮捕处死,这时离曹操去世不过百余天了。曹植的另两个心腹丁仪、丁廙,则在曹丕刚登上魏王位时,做了曹丕的刀下之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