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 美国石油

石油业与世界经济的增长,

除了要归功于追求获利的心态,国家的主权、自尊、发展、安全,

还有阶级斗争,同样功不可没。

石油成为20世纪最值钱的国际贸易商品,也因此使20世纪博得石油世纪之名。石油的用途从19世纪用来制造专利药、照明和取暖、建材、润滑油,变成20世纪主要用作内燃机的燃料和制造塑胶、肥料的原料。如今,大家一想到石油,就想到中东。但石油成为商品后的头一百年的大部分时期,美洲才是石油舞台上的主角。这不只因为美国是石油的生产、消耗大国,还因为墨西哥、委内瑞拉是早期全球最大的石油产国。此外,这三个国家的石油事业发展密不可分。

一如大家所惯常听到的,这场石油崛起为国际当红商品的大戏,由一些雄才大略的大企业家主导,例如创立标准石油公司的美国人约翰·D.洛克菲勒、创立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 Shell)的荷兰人德特汀(Henri Deterding)。他们与“七姊妹” [45] 其他成员的领导人,在头五十年,主宰了全球的石油生产。如今大家普遍认为,当时整个世界全看他们在表演,他们纵横全场,来自政府的支持或干预少之又少。墨西哥、委内瑞拉之类地方只是石油蕴藏地,而非舞台上的演员。但事实上,政府和石油工人扮演了主角。石油业的决策和利润,仍受供需、得失这些单纯的考量所制约。随着石油取代煤成为工业革命的生命液,石油不只是“黑金”,还是“现代”的象征。石油业与世界经济的增长,除了要归功于追求获利的心态,国家的主权、自尊、发展、安全,还有阶级斗争,同样功不可没。

公元前3000年,中东,特别是伊拉克,就已知道并使用石油。但1859年德雷克(Edwin L.Drake)在美国宾州的泰特斯维尔(Titusville)钻探出石油,石油的现代史才揭幕。石油业很快扩及俄亥俄州,南北战争后,洛克菲勒在俄亥俄州创立了标准石油公司。由石油提炼出的煤油,最初主要供应美国国内日益增长且日益都市化的人口所需,但到了1870、1880年代,大部分煤油供外销,成为美国第四大输出品 [46] 。宾州在石油业的霸业,于1890年代初期遭遇洛杉矶油田的挑战,然后,1900年,又有得克萨斯州东部的斯宾德塔普(Spindletop)油井加入挑战。

墨西哥从标准石油公司底下一家子公司和海湾(Gulf)、德士古(Texaco)等几家得克萨斯州石油公司进口煤油(但以从标准石油子公司进口居多),借此被带进石油时代。皇家荷兰壳牌这家荷、英合资的企业,也努力欲打进成长快速的墨西哥市场。在这之前,墨西哥总统迪亚兹(Porfirio Diaz,1876—1911年在任)早已致力于补助墨西哥快速增长的铁路网、保护外来投资、压迫国内工人、将自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就一直归政府独有的底土使用权(subsoil right)私有化,借以吸引外资。在帝国主义横行的时代,他致力于分散对外国的依赖,以维护国家主权。墨西哥成为欧、美资本交手最激烈的地区之一(见6.6节)。加州石油业巨子多赫尼(Edward Doheny)在墨西哥坦皮科(Tampico)发现原油后,石油成为国际势力较量的主战场之一。其他的盲目开采油井者和各大石油公司,迅即开始在墨西哥探勘。墨西哥政府开始忧心。墨西哥与美国铁路相通,使两国的贸易关系愈来愈紧密。为削弱这关系,避免正垄断美国经济的那种工业、金融托拉斯入主墨西哥,迪亚兹政府将大量的开采特许权给予由皮尔森(Weetman Pearson)当家的英国营建公司。皮尔森将公司大多数股份卖给皇家荷兰壳牌公司。很快地,其他许多美国公司开始在墨西哥钻油井投产,提炼这黑色燃料,以供应日益膨胀的墨西哥市场。不久,生产量超越国内需求。1921年,墨西哥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产国,而差不多就在这时候,美国地质测量局发出乌龙声明,指美国的石油蕴藏就快用罄。墨西哥受到前所未有的瞩目。

墨西哥猝然崛起,成为世界舞台上的要角,着实叫人吃惊,因为就在油井大量喷出石油时,20世纪最惨烈的革命之一席卷墨西哥。石油公司作为获利特丰的国中之国,有钱雇得起警卫,收买政府官员,贿赂革命人士。若只看墨西哥的石油输出数据,是无法理解这时的墨西哥局势是如何不安。

但面对步步升高的革命浪潮,石油公司(这时几乎全属外国人所有)最终无法置身事外。墨西哥革命 [47] 的起因和目标为何,如今仍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至少有些革命分子是为民族主义、社会正义而战。1917年宪法的第二十七条,就宣扬民族主义、社会正义精神,将矿物权的权限交还中央政府。美国的石油业巨子大为惊恐,要求美国政府出兵墨西哥,以推翻该宪法。武力恫吓使墨西哥让步,同意既有的开采特许权仍有效,但新的特许权不再签发。由于外国石油公司仍有许多尚未开发的特许开采地,上涨的油价使既有的油田仍有高额利润,战争危机就此解除。

但墨西哥的民族主义声浪并未平息。美国人、荷兰人领较高的薪水,住较好的房子,占据令人艳羡的管理要职,引发墨西哥人不平,再加上墨西哥人在得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加州所切身感受到的种族歧视,使墨西哥产油区,一如同时期盛产石油的俄罗斯巴库产油区,成为激进主义的温床(斯大林曾协助组织了巴库石油工人的激进活动)。美国的两次入侵,乃是革命后的墨西哥民族主义日益升高的原因之一,第一次是1914年入侵韦拉克鲁斯港,接着是1916年珀欣(Pershing)将军为追捕革命英雄韦拉(Pancho Villa)而远征墨西哥,结果无功而返。民族主义高涨,促成墨西哥颁行较有利于工人而较不利于外国人的法令。当时正席卷南欧的社团主义天主教思潮 [48] ,促使墨西哥领导人相信,国家应组织劳工,争取劳工支持,使劳工成为政权的基础,而不应将其视为威胁。政府支持成立的工会,给予墨西哥工人以地位,石油业里最重要的职务最终由墨西哥工人出任。对跨国公司的征税也提高。

苏维埃政权成立,将大量俄罗斯矿场国有化之后,外国石油公司开始担心劳资冲突,担心墨西哥政府采行激进措施。这一忧虑,加上墨西哥最多产的几个产油区油源开始枯竭,油产量降低,1920年代,标准石油、壳牌石油开始将目光转向委内瑞拉。双方都不愿让步,最终促使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Lázaro Cárdenas)于1938年将国内石油业收归国有,创立由墨西哥人经营的国营石油公司“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Pemex)。面对北方邻国的威胁,墨西哥人要成功申明主权,时机拿捏至为关键。渴求石油的纳粹德国市场,为墨西哥的石油出口提供了在美国之外的另一个出路,大喜过望的出路,七姊妹抵制墨西哥的行动也以失败收场。

1930、1940年代,墨西哥的石油出口持续下滑。当时一般人认为,这是失去欧、美技术人员后墨西哥无力经营石油业所致。标准石油公司的管理阶层尤其普遍这么认为。事实上,石油出口下滑,正局部反映了墨西哥政府以进口替代策略遂行工业化的政策成功。在初期下滑之后,产量即超越先前的产油激增年代。但墨西哥石油以低于国际市价的价格出售,以补助国内的产业。后来,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特别是1970年代在塔巴斯科(Tabasco)、坎佩切(Campeche)两地发现油田之后。20世纪初期,墨西哥是全球第五大产油国,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石油公司。墨西哥的年收入,三分之一来自该公司的获利。

能源跨国公司最后发现,委内瑞拉只是让他们短暂躲避墨西哥民族主义浪潮的避风港。最初,委内瑞拉大受他们青睐,因为该国掌权已久的军事强人戈麦斯(Vicente Gómez)将军,即墨西哥民族主义教育家暨作家瓦兹孔塞卢斯(José Vasconcelos)所称的“委内瑞拉的迪亚兹”,大肆发出开采特许权给外国公司。1928年时,标准石油、壳牌、海湾三家公司,让委内瑞拉的产量超越墨西哥,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1948年,它们供给了将近一半在国际上买卖的石油,其中大部分卖给美国、西欧。

这些石油公司将它们在墨西哥发展出来的管理方法,照搬到委内瑞拉。诚如某观察家所指出,美籍员工有乡间俱乐部可用,其他员工则住简陋的热带木屋。石油收益让戈麦斯将军非常满意,因为这让他有钱收买潜在的政敌。但他于1935年去世。继任者与跨国公司继续保持友好,但也无法忽视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声浪。卡德纳斯将墨西哥石油业国有化的举动,举世瞩目。墨西哥油田区里那些四处可听到的针对外国人的侮辱性话语,这时,在委内瑞拉的本国籍石油工人群中也可听到一些,因为从墨西哥转移到委内瑞拉的不只管理阶层和工程师,还有工人和工会组织人。随着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古巴也将石油业收归国有,要求向石油公司征收更高营业所得税,改善石油工人待遇的呼声,也高涨到再不容忽视。就连保守的军方领袖,都被保卫国家主权的诉求和增加政府税收的可能所打动。冷战时期,委国军方与美国站在同一阵营,但他们对这份友好关系的维持,索价愈来愈高。国家对石油业的掌控愈来愈强。1976年,终于创立国营石油专卖事业,名叫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etróleos de Venezuela S.A./PDVSA)。

委内瑞拉效法墨西哥,但青出于蓝,更胜于蓝。除了将石油业收归国有,他们还与中东产油国协商,以管理国际石油市场。1960年,他们共同组成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1973年,他们牢牢掌控了全球最赚钱的商品贸易,在20世纪结束后仍维持不坠。2000年时,全球前十大石油公司里有六家是国营。墨西哥、委内瑞拉两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分居第二、第三位,为两国的财政支柱。至此,掌控全球石油业者,不是“雄才大略的大企业家”,而是国家领导人。但他们并非总是扮演将全民福祉放在第一位的公仆角色。他们支配这些石油公司,以使其实现“全民利益”,打消其“国中之国”的特权地位,此举在墨西哥引发紧张,并在21世纪初,查韦斯(Hugo Chávez)总统当政下,在委内瑞拉造成激烈罢工和冲突。

总结来说,丰富的石油蕴藏最终不只促成出口经济。巴西、墨西哥已名列全球最大经济体、汽车生产大国之林。美国、欧洲、日本的汽车公司,在这两国设立年产超过百万辆的大汽车厂,已使巴西成为全球第十大、墨西哥成为全球第四大的汽车生产国。2002年,巴西人通过选举,将工人党(Workers Party)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卢拉(Ignacio Lula da Silva)送上总统宝座。但汽车工人和工会组织者出身的卢拉发现,他欲大张旗鼓进行的改革计划,受阻于国际银行业者的威胁。这些银行有许多与仍足以左右世界经济的民营大型石油公司沆瀣一气。

美洲石油业一直是非常蓬勃,而它所导引出的走向,全超乎20世纪开始时欧美投资者的构想。它的曲折多变,使人难以预测未来发展。但它在世界贸易里的中枢角色非常安稳,至少在未来几十年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