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成就感
中国的朋友们经常夸赞我们垃圾分类做得好,他们常说,听说 日本有个地方丢垃圾需要分门别类四十多种,这么认真严谨不怕麻烦 吗?我听着有些心虚,因为在东京生活这么久,从小到大做过的垃圾 分类顶多六七种,只能含糊不清地回道,还可以吧。
后来我查出这个有四十多种垃圾分类的地方叫“上胜町 (Kamikatsu-cho )",位于日本西南部四国地区的德岛县.是一个人 口不到一千六百人的小村庄:他们一开始也没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在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高度发展期间,该村庄的垃圾处理方式以焚 烧为主,不管是厨余、纸类、塑料、冰箱或汽车统统集中在空地进行 焚烧,污染严重,臭得要命。一九九一年,当地政府从厨余着手,开 始为居民提供堆肥处理器的购买补贴,让居民在家进行.厨余垃圾无害 化,发酵成有机肥料,到——九九五年该村庄的堆肥处理器普及率达到 百分之九十七。二OOO年《废弃物处理法》的第三次修正明确禁止 垃圾的露天焚烧,当地政府提前买来两台小型焚化炉,但很快就发现 进行高温焚烧后的灰渣每三天即达两百公升以上,这些灰渣又扔去哪 里呢?于是他们决定做垃圾的分类回收,政府职员东奔西走找来各类 资源回收公司,不到二OOO年就形成了 25种资源回收的系统。这一 分类项目到第二年增加到35种,二。一六年达到45种,目前该村庄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垃圾被回收再利用
我目前在东京进行的垃圾分类有两种,一种是“可燃垃圾”(如 厨余),还有一种是“可回收垃圾”。后者又可以分成四类:塑料、纸 类、玻璃瓶和铝罐。我在小厨房里使用卡式瓦斯炉,每一周会用完一 两罐瓦斯,这些特殊垃圾不能和铝罐一起扔,有单独的回收日这样 分类也不到10种,那么同样在日本的东京和上胜町,为什么这两个 地方的垃圾分类数目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垃圾处理能 力,上胜町居民是自己进行垃圾分类,东京是雇佣专属人员来负责。
*出自上胜町官网上的文章《上胜町"零垃圾”的历史》,网址:https://zwtk.jp/ history/o
t现在有不少公寓配备垃圾房和管理员,居住在这些地方只需耍将垃圾按规定分类 后放置于垃圾房即可,管理员会在规定日期统一运至收集处。
为了提升空间利用度,我把垃圾都挂在空中。前阵子日本流行台湾地区生产的加 芷袋",别称"阿嬷手提袋”,从台北买回来之后我也用了一阵子。厨余先装在塑 料袋并封口,塑料盒、铝罐或玻璃瓶清洗之后也分别装进塑料袋,还有纸类资源 都放在不同颜色的袋子里,到各自的回收日再取出来扔掉。 比如上胜町的回收站一律不接受厨余,让居民用堆肥处理器自行回收 处理,而东京投入税金造出设有集尘装置的巨大焚化炉,所产生的灰 渣用来填海铺路。垃圾焚烧过程另外产生的大量的蒸汽和热水,这些 热能则集中循环利用,比如我每周去游泳的公共恒温游泳池,它的热 源就是来自同一个区域里的垃圾处理厂。
在东京做垃圾处理的工作,其实蛮能赚钱的。东京有几处回收中 心,对居民初步分类过的垃圾资源进行再次更细致的分类,如:日本 国内生产的PET塑料瓶大部分都是透明的,但有些进口饮料容器使用 有颜色的PET,两者要分开处理;有人会把各种金属、喷雾罐或电池 混杂到铝罐类资源,要用磁铁或凭老手的直觉挑出来;杂志若有烫金 工艺会影响再生纸的质量,需要去掉。这些岗位月收入在二十万日元 上下(约合人民币一万元),其实和普通上班族差不多,而且不受经 济波动的影响,有双休,下午四点半准时下班。只要你有充分的体力 和毅力,当垃圾回收员也不错。我曾经采访过一位搞笑艺人洸泽秀一 (Takizawa Shuichi ),他从二。一二年开始一边从事搞笑演艺工作,一
塑料瓶、铝罐类资源回收桶,到周四晚上当地“自治会”负责人放置于资源回收处。 自治会类似于中国的居委会,居民基于地缘关系自发组建的公民组织。 边担任垃圾回收员,即使演艺工作的收入不足,另一份工作也足够让 他养活一个小家庭。他还偷偷地告诉我,搬运垃圾能练出一身肌肉, 很多同事身材极好。“而且从事这行业的大多还是男性,偶尔来了一个 五十多岁的女性员工,有人买饮料送给她,有人拼命夸她年轻,待遇 极好。”他笑眯眯地说。
听到这里我有点心动,但一位工作经历极为丰富的咖理店同事提 醒了我,垃圾袋在回收车的翻桶里容易破掉,回收员经常被泼到污水, 在盛夏酷暑中工作又让人容易中暑,“习惯整天对着电脑的人肯定做不 了”,他说。听完我又早早放弃了这个念头,还是先把自己的垃圾照顾 好再说。
我在中国生活时,“扔垃圾”意味着把垃圾装在塑料袋,带到楼 下扔在垃圾桶里即可。垃圾桶有两三种不同的颜色,但好像没人在乎 这几个不同颜色垃圾桶用途的区别。到晚上把这一天的生活所产生的 垃圾统统拿到楼下扔掉,这样感觉家里是干干净净的,可以睡个好觉。 纸类我会另外保留,到一定分量就请外面的师傅来称一下,总能赚点 小钱。家电、玻璃等大件垃圾也可以放在垃圾箱旁边,总有人会来拿 走的。给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马桶,可能回收员也对它不知所措,那些 白色陶制马桶经常在路边留很久。当时觉得很有现代艺术风味,用相 机拍摄过几个,现在找不出来了,有点可惜。
我回到东京之后有一段时间不太习惯的.其实不是垃圾分类,而 是垃圾回收日的规定。签订租房合同时中介给了我一些当地生活相关 的资料,其中一张是关于垃圾回收日的:
周一:可燃
周二:无
周三:塑料
周四:可燃
周五:纸类、玻璃瓶、塑料瓶(PET材料)以及铝罐类
所有的垃圾必须在上午八点前放置于所规定的垃圾回收站。不能 提前一晚扔出来,免得吸引流浪猫或乌鸦觅食,把垃圾露在野外太久, 还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或纵火案件。垃圾回收车一般在八点十五分到 我家附近,如果没有赶上这个时间,垃圾就得在家里存放几天。厨余 只能在每周两次的“可燃垃圾日”扔,冬天这样还可以,但一旦到了 炎热的夏天,有些厨余的味道没过二十四小时就变得让人难以忍受。 我曾经有一两次在床上迷迷糊糊地听见垃圾车开过来、快速装上垃圾 又开走的声音,之后的三天我只能忍气吞声地与一大袋的厨余共存。
毕竟房间就这么小,又没有另外的隔间可以存储垃圾,怎么处理 垃圾的臭味对我来说是个紧要的问题。我在八平米房间里的环保行为 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首先购买食物时考虑清楚自己的食量和这几天 的用餐安排,房间又没有冰箱,能吃多少就买多少,绝不要产生因过 期或变质而丢弃的食物。再来是购物种类与相应的时间安排,海鲜类 的垃圾(如鱼皮和鱼骨)味道最强,我买这些食材尽量安排在周日或 周三,这样可以在第二天的“可燃垃圾日”马上扔掉。还有一个办法 是防臭垃圾袋,比一般的垃圾袋更能锁住异味,一般是用来装宠物的 排泄物或处理使用后的尿不湿,一盒内装一百只,一千日元/盒,等 于是一只十日元(人民币约合五毛钱),按我的节奏一天顶多用一张。 刚开始时我有点半信半疑,结果用了这种垃圾袋之后房间里果然没有 i丝垃圾臭味了。现在市面上有几款家用厨余烘干机,可以把湿垃圾 的面积缩小、重量变轻,也不会产生臭味,用户评价也不错,一台两 三万日元(约合人民币一两千元)。但话说回来,我的房间这么小,为 了处理垃圾而购入新家电,也有点本末倒置。
除了味道之外,让人伤脑筋的还有塑料类。现在太多的食品被装 在塑料盒里了,尤其是在超市里销售的食物,如肉块、鱼肉切片、酸 奶、豆腐、鸡蛋、小番茄、鲜切水果等,这些塑料盒体积一般比厨余 类可燃类垃圾大,有时候买完东西一两天就可以装满一个一次性大塑 料袋。在我的小房间里,这些塑料类垃圾多了,就会直接影响到我生 活空间的大小,于是我在选购阶段尽量少买装在塑料盒里的食物或商 品。从这点来看,中国的传统菜市场比日本超市环保许多,肉类、豆 腐和蔬果都没有太复杂的包装,产生的垃圾也不多。不过现在中国也 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逛超市购买一周食材,不少上班族为了节省时间 在网上下单买菜,这些食材用塑料容器包得规规整整的,估计他们要 扔的塑料类垃圾和日本家庭的一样多。
因为我经常出远门,一出去就好几天不回来,所以在出门前几天 就开始设想该如何处理垃圾,若自己不在家的时候把垃圾(尤其是厨 余)留在房间里,后果可想而知。最好是出发日能安排在可燃垃圾的 回收日,这样出发当天就可以把厨余扔掉。一般情况下很难安排得这 么合情合理,不过安排不上也问题不大,过了出门前最后一次可燃垃 圾回收日之后,在家里尽量不吃东西,三餐都在外面解决就行。
在外面吃早餐,要传统一点的话可以选松屋、吉野家等牛肉盖饭 店,从早上五点开始就提供米饭、味噌汤、纳豆、海苔或生鸡蛋的早 餐组合,价格在四百日元上下(约合人民币二十元)。如果吃西式早 餐,在新宿站地下的酒吧“BERG”是我的最爱,一九七。年创办的 左派老铺,咖啡、面包、土豆沙拉和水煮鸡蛋(可选半熟)的早餐组 合也才四百三十日元,虽然貌不惊人但味道惊艳。这家提供早餐的时 段比一般咖啡馆要长,从早上七点到中午一直都有,即使稍微睡过头 也可以到店慢慢享受。中午和晚餐就随便选,反正出门之前要做的事 情很多,不做饭还可以省点时间.
周五早晨我比较忙。因为这一天回收的垃圾种类多,我蹲在八平 米房间门口进行分类,罐头是事先已经洗干净的,再闻一闻是否有异 味,玻璃瓶表面的标签贴纸要撕干净,饮料塑料瓶也要撕塑料标签。 纸类要更注意一些,不是所有的纸都可以捆绑在一起,有油污的纸 (如披萨外卖包装纸盒)不能回收再利用,只能当可燃垃圾扔,洗衣 粉包装纸箱也因为留有强烈香味,同样不能回收。牛奶盒分解成纸浆 的过程比较复杂,要和其他纸类分开捆绑,如果是内层带铝箔的就得 归类为可燃垃圾。附近有一家超市提供带铝箔牛奶盒的回收服务,但 为了这件事带牛奶盒出门去买东西有点麻烦,我干脆买牛奶只选包装 不带铝箔的。其实牛奶盒的回收是我小时候就开始的,把牛奶盒洗净、 解开后可以拿到超市柜台换卫生纸,十个牛奶盒换一卷卫生纸,从小 习惯收集牛奶盒,长大之后也不敢随便扔了。
我居住的地方每月有两次旧衣服的回收日,邻居扔的旧衣服上面有写:“资源垃圾 (周五)、回收的旧衣服,有的捐往灾区,有的被卖到海外,比较劣质的用来做工厂 用的“抹布”。
废旧电视机、冰箱等家电或书桌,凡是尺寸超标(30厘米以上) 的都被划分为“粗大垃圾”,东京二十三区行政机构官网上都有垃圾分 类列表,按每个物品的名称可以判断可否回收,也可以预约回收日期。 所属费用以垃圾尺寸而定,公家办事,不会太贵,我曾经扔过一个小 柜子,回收费用大约在四百日元,在便利店购买印有编码的“大型物 品回收券”,等于是“准扔证”,把这个回收券直接贴在物品上,在预 约日的早上八点前搬到指定地点即可。所谓的“指定地点”也就是平 时的垃圾回收站,有一次我当天早晨按时把柜子放置于回收站,不料, 中午接到回收站的电话,对方说你要扔的柜子没找着。我有点怀疑人 家找错了地方,跑过去一看,果然柜子消失了。后来又有一个早晨, 我在同一个回收站看见一位老年人仔细端详一把被丢弃的小椅子,买 完早餐回来时椅子和老年人都不见踪影。其实这样也不碍事,反正有 人愿意回收就可以了。
从我个人经验来说,垃圾回收日的规定确实有点烦,但有助于整 体垃圾量的减少。每周只能在特定的一两天扔某种垃圾,这意味着你 没法跟自己所产生的垃圾马上道别,强制性和垃圾共处的时间会让你 想办法减少垃圾,不管在超市或商场,在购买前你就会想到回收的问 题。而且因为有固定的回收时间,其他时间段的回收站是不会有垃圾 的,能够保持卫生,反观如果垃圾回收站二十四小时“开放",随时都 可以扔,这块地方就永远干净不了,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和 大家的心情。
这样回头来看,垃圾处理对我生活的影响也不小。每周到了纸类 和罐头玻璃都处理完毕的周五上午,我的心里会有一种成就感。同 时我会想,现在整个地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量快达到饱和点,我们 其实不应该停留在这种轻盈的自我满足的状态,而是更加要向上胜 町的居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