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拯救大兵瑞恩》

于1998年上映的美国电影。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罗伯特·罗戴特

主演:汤姆·汉克斯、

马特·达蒙等。

怠工才是上班族的终极兵器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诈术

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4年,盟军决定发动诺曼底登陆,出兵攻打当时由德国占领的法国。米勒上尉在激战中生还后,收到上级指令,要求他寻找隶属于美军空降师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把他送回到故乡等他的母亲身边。瑞恩的三位兄长都已于战争中捐躯,因此军队高层决定不可以让瑞恩家的所有兄弟都战死沙场。

不过瑞恩二等兵隶属于空降师,该部队已然在空降任务当中因德军地对空炮火而四散,其生死乃至所在地点皆不清楚。高层命令米勒上尉前往被德国占领的法国领土,找到生死未卜的瑞恩二等兵,让他成功归国。面对此等无理的命令,米勒上尉仍是自中队当中拣选出七位士兵,出发执行任务。

小分队在途中遭遇敌人攻击,米勒上尉因此失去了好几位下属,但他们却仍朝向前线迈进。之后得到空降师的援助,而瑞恩二等兵正好也在该部队当中。米勒上尉将其兄长的死讯及返国命令告知瑞恩,但是瑞恩却表示自己不可以留下战友们不管,独自一人回国……

本片获奥斯卡十一项提名,最终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音效、最佳音效剪辑五项大奖。于票房方面也相当成功。

《拯救大兵瑞恩》讲的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故事,其中刻画诺曼底登陆作战① 的场景相当有名。因其拍摄技巧写实,所以在战争题材电影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这支穿越诺曼底两军交战的隆隆炮火,并成功登陆的八人小分队,身负一项特别命令,那就是要“前往前线,将一位名为瑞恩的二等兵带回美国”。虽说高层没有明讲,但意思就是“即便小分队全军覆没,也一定要将瑞恩给带回来”。一切就只是为了一名二等兵。

这位瑞恩二等兵(马特·达蒙饰)乃是瑞恩四兄弟中的小弟,三位兄长都已经战死沙场,因此高层要求小分队一定要将目前尚未死亡的小弟,也就是瑞恩二等兵给带回来。

瑞恩二等兵只是自普通国民中招募的步兵,而既然已经上到战场,每位士兵的价值都应该是相同的。以大众价值观来看,无论士兵原本的身份是富人,还是农民,都应该获得平等对待。

但另一方面,站在国家的立场来看,可没办法向瑞恩的母亲给出“四位兄弟都已经为国捐躯了”的消息。其中自然也有政治方面的考虑,而且说到底,美国的国策② 便是如此,国民有义务要向国家鞠躬尽瘁。但这项义务也有一定限度,国民无须向国家献上自己的全部。

假若四位兄弟都战死沙场,那么这位母亲就可说是向国家献上自己的全部,这可与美国的国策不符。而美军的传统则是绝对不放弃任何一位国民,即便已遭敌军俘虏,也一定会将之夺回;即便已成为一具死尸,也一定要收回。无论在这当中必须付出多少牺牲。

在越战、波斯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当中,美军都是这么做的,为此美军甚至打造了专门的部队。当然啦,也不是每次都会成功,不过国民既然知道国家肯为自己做到这种地步,也就全都会履行自己身为国民的义务。两者之间已经建立起上述关系了。

但是瑞恩二等兵的情况却已经超出了这种公共领域了。我有点自以为是地想过,就是因为这次任务具有私人的含义,代表着特殊的个人,因此才取片名为“Private Ryan”。但是“Private Ryan”直接照翻,似乎就是“瑞恩二等兵”的意思呢。

美国是建立在“自由与平等”原则上的国家。就政治角度来讲,每位国民都具有公民权,相对地,男性国民在当时也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当然还有纳税的义务。

国民只要尽到自己的义务,那么国家就会保障其自由与平等的权利。这便是民主主义的本质。

因此拿破仑的国民军③ 即便战死几万人,仍旧能动员士兵。我常常说“民主主义让战争变得巨大”,与其说是民主主义在作祟,更应该说民族国家是以民主主义这种政治信念立国,因此能够无限量地动员士兵。自从进入民主主义的时代之后,死于战争的士兵人数足足增加了两位数。

而美国在商业中也是奉“自由与平等”为圭臬,在商场上的竞争全然“自由”,因此败者无论处境如何悲惨也没办法去抱怨。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则要全然“平等”。这便是美国擅长的“两个民主之轮”。而本次的主题,则是落在自由与平等这两个轮子是否有以相同力道旋转。

如果两个轮子的直径完全相同,那么车辆就会笔直地向前而去,大致上都是因为某个轮子较小,因此车辆才会一下子跑到这,一下子跑到那,四处飘移不定。我认为这就是美国这个国家的本质。美国的自由与平等其实形同虚设,这两个轮子可没有整齐一致地旋转呢!

而《拯救大兵瑞恩》就锐利地刺进这个议题。明明在战场上,每位士兵的性命都该尽皆平等,但是在事实上,每位士兵的性命并不平等。而如果断定每位士兵的性命都不平等,那么美国的国策就会无法成立。

斯皮尔伯格选择了最容易被理解的“景象”

由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米勒上尉,他接到命令担任营救瑞恩小分队的队长,因此深感烦恼。难道要为了救出区区一位二等兵,而非得冒着赔上自己整支小分队性命的风险吗?完成高层所赋予的任务固然重要,但是带领下属们生还同样也是他的重要任务。当然,他自己也想要活着回家。但必须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米勒上尉就像是一块夹心饼干。

如此苦心孤诣,并付出数人战死沙场的代价之后,这支小分队终于抵达前线,并找到了瑞恩二等兵,没想到他却表示“我不要回家”。

或许各位会想说,你就乖乖回家不就好了吗?但瑞恩是一位刚正不阿的美国青年,在道义上,他无法允许自己在战友们赌命奋战时,独自一人脱离战线,返回母亲的身边。他顽抗米勒上尉要将自己带回的要求,欲与伙伴们并肩作战至最后一刻。

瑞恩正身处战斗的最前线,眼前已有一支德军的师团逼近。敌军甚至在战场上投入了虎式坦克④ ,打算突破此处防线,情况可说是一触即发。在此状态之下,米勒上尉不可能厚颜无耻地说出“事情就是这么一回事,我要奉命把这家伙带回去,我的小分队也会跟着一起撤退。那么接下来就麻烦你们了”之类的话。

在前线的士兵看来,这支小队是前来增援的帮手,但若连忙都没帮上,反而还来挖他们墙脚,那事情可就糟糕透顶了。如此一来,前线一定会土崩瓦解,在场士兵也毫无疑问地会全军覆没。但是由于没有接获撤退命令,众人即便不能做到死守,也只能努力固守防线,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在必败无疑的状况下,该如何做出判断呢?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就是在阐述对于米勒上尉来说,最优先的选择是什么。在数个相互对立的选择当中,究竟该优先解决哪一个呢?以这层意思来看,毫无疑问这是部以米勒上尉作为主人公的电影,和瑞恩二等兵早就没什么关系了。

但相当值得玩味的是,年迈的瑞恩二等兵出现在了这部电影的开头与结尾部分。也就是说,观众早就知道瑞恩二等兵最后成功生还了。这就是斯皮尔伯格最高明的诈术。

在诸般不合理与纠葛当中,米勒上尉既要想办法在组织里保住自己与下属的性命,同时还要设法完成高层所赋予的任务。

无论最终是成功说服瑞恩二等兵,带着他一起回国;还是与瑞恩二等兵在内的全员一起壮烈牺牲,不管走向哪种结局,都不会成为一部能够在票房上取得极大成功的巨作。因为其中缺乏“感动”二字。

事实上,米勒上尉最后没能够说服瑞恩二等兵。当然若是身处真正的战场,也是可以将瑞恩二等兵给打晕后,装进尸袋拉回家;但是身为电影主人公,却无法采取这种行动。而要说动瑞恩二等兵就更加不可能了。如果瑞恩二等兵成功被说服,并从善如流地表示“我知道了,我跟你们一起回美国”,这种完全没有丝毫纠葛的故事怎么可能被拍成战争电影呢?

因此米勒上尉选择与前线部队并肩作战,战斗到最后,大家一起回家。以电影来说,这是一条最为妥当的路线了。若不这样做,这部电影在各种意义上就都无法成立。选择这条路线是斯皮尔伯格优秀的地方,同时也是他狡诈的地方。作为商业电影导演,他具有超群的电影嗅觉。

在接下来的部分,《拯救大兵瑞恩》突然转为一部动作电影。由于众人手边几乎已是弹药用罄,因此米勒上尉便绞尽脑汁,命众人脱下袜子,并在其中装填火药,用土法制作手榴弹。由于在战斗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有友军赶来支持,因此米勒上尉的战略就是一个字“黏”。他设下陷阱、制作路障、配置狙击手、将下属配置在深具效果的位置等等。

说到这些作战方法是否真的能够有效,着实也相当微妙。毕竟敌军就连虎式坦克都开过来了,这支已然千疮百孔的部队怎么可能敌得过。虽说如此,部队仍是奋战不懈,因为这是一部电影。

虽说奋战不懈,部队最后仍是无法固守作为战略据点的桥梁,在撤退时为了要让敌军无法跟着渡过,众人便决定要将桥梁炸毁。但是因为虎式坦克的炮击,用于炸毁桥梁的点火装置也给轰飞了,米勒上尉将装置捡起并再次摆放好之后,就被德军击中了。面对迫近眼前的虎式坦克,米勒上尉徒劳无功地向着战车开枪。就在此时,针对战车的轰炸机飞来,将虎式坦克炸毁。

在弥留之际,米勒上尉对瑞恩二等兵说:“别虚度光阴,要好好活下去”,语毕就与世长辞。我想他是要告诉对方“你要活出一段更好的人生,这是你要向为了救你而死去的士兵们尽的义务。你要活着回去,并活出一段有意义的人生!”

然后场景切换,时光飞逝,老人正在米勒上尉的坟前祭拜,其身后则站着瑞恩家族。在这瞬间,大家都明白瑞恩活出了一段更好的人生。

但是我在想,所谓“活出一段更好的人生”,真的只是娶到一位很棒的伴侣,然后儿孙满堂,就足够了吗?明明也会有其他种“更好的人生”,譬如成为一位政治家,为了美国社会鞠躬尽瘁,又或是当上警察或是消防员等等。

简单来说,斯皮尔伯格在拍摄电影时选择了最容易理解的“景象”,子孙繁盛,观众只要看到这副景象,无须说明就能够理解,因此也是作为电影最容易被接受的做法。这也是斯皮尔伯格会是一位非凡电影人的原因所在。

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所拍的人权电影一定都会成为所谓的“借口电影”。特别是在《辛德勒的名单》⑤ 中,他的叙事角度明显有所偏差,我想这也是因为他是犹太裔。当然啦,为少数族裔而拍的《紫色》⑥ 也是如此。

米勒上尉是为了“感动”而牺牲性命

斯皮尔伯格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种是以《E. T.外星人》⑦ 、《夺宝奇兵》系列⑧ 等为代表的娱乐电影。他也多以儿童为其主题,尤其最近特别偏好于拍摄儿童电影。而另一个系统则可以称作为人权电影,战争电影亦可被归类于其范畴当中。这是他有趣的地方,也是一种诈术。

照理来说,战争电影通常都被归类为娱乐电影,而斯皮尔伯格却在拍摄较难获奖的人权电影时,在其中带入战争的情境。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他是犹太裔的缘故。这是我们在思考美国导演时的必要条件。相当明显地,除了导演之外,当发现制片人是犹太裔的时候,那么他在制作上就会有某种政治偏见,如此想准没错。

原本好莱坞就是犹太人一手创造的业界,或说是业种。譬如不时会有题材非常沉重的电影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然后大家夸赞好莱坞有良心,但事实上这种讲法是错的,那并不是什么良心,只是因为想要在其中隐藏政治偏见罢了。好莱坞被世人誉为娱乐王国,但事实上,那却是一个由政治立场所形成的业界。

从过去开始,好莱坞的导演就多为少数族裔,自战前就是由一群亡命者们一手去打造好莱坞的历史。当然导演们在其母国遭受纳粹迫害也是人才外流至好莱坞的原因之一,但事实上,在这些导演受到纳粹迫害之前,好莱坞其实就已经有过将德国电影界的新星以及知名导演一并挖脚走的行为。这是电影世界首次发生大规模的人才外流。只要去查阅电影史,一定就能找到这段过往。

这也是斯皮尔伯格非要在人权电影的框架内制作战争电影的理由。除了自己身为犹太裔之外,也是为了向观影人阐述某种政治偏见,同时不断追求作品作为商业电影的成功,因此他才要去活用战争。

今时今日,导演以商业上的成功作为目标也是在所难免,但是这样也就没有办法像奥尔德里奇一样拍出一部富含哲学意味的战争电影。

为了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斯皮尔伯格一定会在战争电影当中放入“感动”的元素。而为了放入感动,他也一定会耍些手段。在我来说,他所耍的这些手段会毁掉整部电影。但也托这些手段的福,观众深受感动,作为商业电影可说是大获成功。

像我是坚决不会在电影当中附赠感动元素的,但我也曾经做过在电影当中附赠感动元素的行为。

在《机动警察》系列的第一部电影《机动警察1》中,我在结尾处放入游马与野明相互拥抱的戏,二人大喊“太棒了!太棒了!”,最后游马抱着野明转圈的片段。这根本就像是宫崎骏先生的电影一般,还记得那时我边切着分格,边羞红了脸呢!

野明猛烈击发散弹枪,借此让对方的LABOR停止之后,满身大汗,大口喘气、筋疲力尽时,远方飞来的直升机映入她的眼帘。原本我应该要让电影在这里结束才对,因为这样就已足够。动作电影就应该结束在主角挥汗流血,并筋疲力尽的地方,而不需要之后的欢庆场景。

在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电影当中,每位角色都极富个性,动作场面也令人惊艳不已,相信有许多人观影后都会深受感动,尽皆带着极其满足的心情回家吧?但是各位可不要被电影的外观以及类型给骗了啊!

至少我看完《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片可没有感到满足,而是有一种“这家伙又搞这出了”的感觉。就连BIG SHOT的纳富贵久男⑨ 也清楚地表示:“那部电影对外宣称是社会派,其实只是部单纯的动作电影。因为那是好莱坞啊。”

斯皮尔伯格殚精竭智地思考,以期用他那“单纯的动作电影”欺骗观影人,让大家觉得那是一部“社会派电影”并大为感动。因此他在设定当中藏有一些偏见。

譬如只要将出现在开头以及结尾处的扫墓场景给剪掉,各位自然就会明白了。这样子《拯救大兵瑞恩》就会变成截然不同的一部电影。这样来看,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拍得或许让观影人乍看之下无法掌握其真意,但是会懂的人就是会懂。

一般的观众都无法察觉这件事。当观众看到扫墓场景时,应该都会觉得瑞恩二等兵之所以可以存活,并交到好的人生伴侣、生儿育女、子孙满堂等等,全都是因为有米勒上尉牺牲自身性命拯救他的缘故。但这却是大错特错。

斯皮尔伯格认为一部电影要具备娱乐性的痛快感与社会派题材的感动这两个轮子,因此才放入扫墓的场景。也因为这两个轮子旋转顺畅,《拯救大兵瑞恩》才能够夺得奥斯卡金像奖,并且在票房上取得成功,甚至被世人誉为战争电影的杰作。或许各位会觉得“这样不就没什么好抱怨的吗?”但是在我来说,这却是个天大的错误。

这部电影存在着两个轮子,分别是“懂的人懂就够了”之轮,以及“为了感动而彻底蒙骗观众”之轮。而在我来说,这两个轮子不会同时旋转。因此只能以米勒上尉的性命作为代替了。

也就是说,当他付出性命,两个主题才得以同时成立。因为米勒上尉死掉,能够让瑞恩二等兵活着回家,任务因而成功完成,就连下属也无须全军覆没了。而观众也对此深受感动。但是我却不由得疑惑,这真的是你(米勒上尉以及斯皮尔伯格)想做的事情吗?

接下来就涉及所谓 “电影的谎言”了。在我来说,这种谎言分为两类,一种是“可以有意图撒的谎”,另一种则是“不可以再跨线的谎”。在电影当中,米勒上尉作为主角,他以具有说服力的形式整理归纳了自身的情感纠葛。但是这却不可能在现实发生,因为这若是现实,米勒上尉毫无疑问地会设法说服瑞恩二等兵,并带着他一起返国才对。只是这样可就没有“感动”可言了。

“努力过后还是不行”乃是唯一正解

如果换作是奥尔德里奇,不知道他会如何为这部电影收尾呢?我在心中有个选项,而他恐怕绝对会如此选择。

奥尔德里奇不会让米勒上尉强行将瑞恩带回,但是瑞恩本人与其母亲却都可以接受。当然美国陆军和美国政府也都能接受。奥尔德里奇所拍摄的会是一种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法。

给个提示,命令方其实也未必期待米勒上尉能成功完成该命令,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发出该命令的事实。

我想这是一个日本人最容易理解的结论。虽说美国大概也是相同,但是此手段却对日本人特别有效。如果各位无法想到此方法,就铁定会在组织中被榨干利用到崩溃吧。既无法守护自己的下属,更无法平安无事地工作到届龄退休。

解决方法就是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前往最前线的过程当中躺下睡觉。只要通过怠工来争取时间,最后再向高层表示“我们努力过后还是不行”就好了。相信奥尔德里奇就一定会这么做才对。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我看过大量奥尔德里奇导演的电影,同时也看过许多像好莱坞那种隐藏政治偏见的电影。

相信米勒上尉当时还不知道前线的状况如何,但是至少能想象到那会是一个发生激战的地区。士兵之间不可能不互相交换情报,而德军也已经开始反扑。事实上,当米勒上尉一行人抵达前线时,也已经有好几位下属不幸丧命。

因此只要慢慢地移动至前线,并向高层报告“我们抵达前线时瑞恩二等兵已经死亡了,其所属部队也已经全员捐躯沙场”就行了。

诚如我方才所写,命令方也未必要求米勒上尉一定要完成命令。军方只是想要对国民有个借口,内容就是“你们看,我们有好好守护国策,并且发出这道命令唷!”

军方对某支部队发出了要排除万难,不畏牺牲地带回瑞恩二等兵的救援命令。但军方原本应该对士兵一视同仁,因此这是一道军方不该发出的命令。而军方甘冒此等禁忌也要发出命令,实际上则是要求这支救援部队付出牺牲。

但这是一场战争,其中自然会有数之不尽的不可预测的事态。即便付出牺牲也无法完成任务的情况,一点都不奇怪。或许米勒上尉是位身经百战的勇士,但是他可不是“美国队长”(Captain America),总有力所难及的地方啊!

虽说电影拍成这样不知道会如何,但是通过上述的解决方法,便可让那“是否该为了救出一位二等兵,而牺牲自己小分队的所有二等兵?”的正义得以成立。“怠工”就是在现场最具效果的抵抗战术之一。不仅具有用来抵抗的正当名义,也具有正义性。因此怠工是种可行的战术。

米勒上尉等人并非待在安全的地方露营、吃饭、睡到四脚朝天等等。移动至前线的过程当中小分队可是单独行动,没有任何外来支持,因此本身就须负担极大风险。事实上,米勒上尉等人在抵达前线的过程当中也付出了数条人命,他们同样也付出了该付出的风险。进一步说,瑞恩二等兵早就死在当地的可能性也相当之高。

对我来说,这种做法是唯一的正确对策。如此一来瑞恩也无须背叛战友,得以并肩作战至最后一刻;而其母亲也只能够接受了。毕竟就为了救出瑞恩二等兵,军方可是特地编列了一支部队送至前线,甚至有人因此战死了呢!

当然,陆军司令部及美国政府也已经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了。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派出一整支战车部队啊!恐怕米勒上尉的下属对这种做法也能够接受。毕竟他们一开始可是将自身反感表露无遗地指出:“为什么我们要为了区区一个二等兵拼命啊?士兵不都是平等的吗?”因此任谁都没办法再去抱怨了。

相较于斯皮尔伯格版本,这种版本的结局或许会稍显苦闷,但仍带有一定的感动。由于无法拍出“瑞恩二等兵顺利生还,子孙延绵”的结局,因此最后只能是他那年迈的母亲落寞地前去扫墓,并为电影画下终点。美国在“二战”前也曾经有过这种电影。

我个人脑海中的《拯救大兵瑞恩》应该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无论是多么优秀的对策或战术,若是无法让每个人尽皆快乐也就没有任何意义。而此时的主题乃是“不要让任何一个人牺牲”。我在讲的不是“牺牲”这个结果,而是要让大家可以“接受”其过程。

而重点则是要让观众们产生“米勒上尉为了让所有人得以‘接受’而尽了最大努力”。如果各位是米勒上尉,是否能够为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牺牲可爱下属的性命呢?况且他自己也想要活着回家啊。

之所以斯皮尔伯格不选择这种结局,是为了方便让动作成立。这也是纳富先生之所以能够断定《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单纯的动作电影”的根据。如果少了这些方便,动作电影也就难以成立了。

若在制作电影时,凡事皆按照现实逻辑,那么就不会产生“动作”(action)了。动作之所以能够成立,乃是因为有某位电影中人在某处做出某个愚蠢的决断。而斯皮尔伯格为求最后的感动,刻意瓦解人们对过程的接受,而让米勒上尉丧命。

当然了,有人心里会想“那种缺乏华丽动作场面,土里土气,但是能让人接受的电影,大家会去看吗?”电影全凭票房说话,因此这很难做。但若电影中的一位角色是为了动作考虑,而果敢地做出愚蠢的决断,那这就是他自己的自由。无论其选择为何,当中都会有某些可以支持的地方。但若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做出愚蠢的决断,那就只是单纯的愚蠢行为。

商场如战场,如果有人想要在工作中过劳死当然也是自己的自由,但是被迫陪着当事人的下属可就受不了啦!

中层管理人员并非身处那种“在公司当中流最多汗的人就是正确的”的世界。假如重视自己的部门,以及自己一手培养的事业、下属,那么就要好好动脑筋,避免令下属牺牲。除此之外,身为公司的一分子,也不可以背叛公司。

电影导演不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观与信念撒谎

“看电影”这件事,事实上能够帮助观众总结出在人生中能派上用场的教训。而那些写在网络上的影评,则只会写到每部电影是好是坏。那只不过是所谓的“观影心得”罢了。

“看电影”就是一个案例研究的过程。特别是看角色的对白时更是如此。不管该名演员是好是坏都有其可看之处。譬如这角色好的话,是好在哪里呢?是他的演技很棒?还是长相帅气呢?即便提及了这个部分,却鲜少有人能够对该名演员的演技以及帅气是为了用来表现哪种角色提出疑问。

而该名角色是否又真的做对了呢?或许表面看起来是做对了,事实上却只是强逼他人付出巨大牺牲呢?大多英雄角色都有这方面的症结点。在现实社会当中,以实际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生存方式往往都会较为有利,但是在看电影时,没有人会想要看到主角狡猾地四处逃窜,只为求自己的实际利益吧?

电影导演的心中也深感纠葛,苦恼该如何在电影当中实现这两种价值。既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观以及信念撒谎,却也要向观众提供某个值回票价的要素。而对电影导演来说,努力同时实现两者便是个永恒的主题。在此处也需要让“两个轮子”同时旋转才行。

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可以单凭一个轮子运作,战争、商场、国家的运行、电影的制作、家庭生活皆是如此。人们总是要持续让好几个轮子同时旋转,也就是说,要同时实现好几种不同的价值。这当然会让车辆飘移不定,此时不能任由其四处乱跑,而是需要努力下功夫调整车轮大小以及形状。

对于手握车辆方向盘的人来说,或许会有所谓的最适值以及最大公约数,但是却没有所谓的正确解答。既然人类不是超人,自然就不会有什么正确解答。而所能选择的最佳解答,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说到米勒上尉身为小队长优秀的地方,就是他努力朝向该“正确解答”迈进。但是因为《拯救大兵瑞恩》只是一部动作电影,因此他的努力也只能全都花费在战斗上了。结果导致他在这部电影当中,除了死亡以外没有其他正确解答。

好了,内容走偏了不少,我想在《拯救大兵瑞恩》当中,怠工恐怕是唯一正确的结论。电影当中只会有这一个模范解答。而负责对答案的应该是观众,而不是执导的导演。导演在制作电影时则要去期待观众帮忙对答案。而“优异地对出答案”,才能说是一篇优秀的影评。

我总是在想,日本很少有人能够优异地对出答案,才会导致电影的地位沦为简单的“消费品”。如此一来,有需要对答案的电影本身就会变得越来越少。而这类电影之所以减少,则是因为在观影过程中会想要去对答案的人越来越少的缘故。世界上当然存在着那种怕麻烦、认为在观影过程中只要开心、并享受到附加价值就好的人。因为若是只考虑到做生意,这样子就会轻松不少。

但这样做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同时旋转两个轮子。对于企业来说亦然,或许这样做在短期内能够提升获利,但是就中长期来看却会搞垮整个电影业界。

从这一角度来说,《拯救大兵瑞恩》当中的军队司令部以及美国政府也是如此。以短期来看,要整个小队为了抢救一位二等兵而丧命,这种命令是践踏了平等观念的行为;但是就中长期来看,这却完全是种帮助守护美国利益的行为。

时至今日,美军仍保留有“那种传统”。绝对不对任何一位战友见死不救,即便已经不幸丧命仍要带着尸体回家。有时美军也因此遭遇极大失败。

电影《黑鹰坠落》⑩ 中也描述过此种失败。前去救助战友的士兵一一陷入困境,结果令美军蒙受极大损害。但是这种行为并未被描述成是在做无用功。如果电影中人表示“我们不要做这些没用又不合理的事情了啦!”,那剧情就此告终,同时也拍不成电影,更不会有英雄现世。

之所以美国人会偏好英雄,就是因为他们通过实际体验,知道要让这两个轮子同时旋转是何其困难的一件事情。因此才会在幻想的世界当中追求英雄。唯有英雄能享有特权,并让这两个轮子得以成立。美国队长、钢铁侠(Iron Man)皆是如此。

总而言之,要漂亮地让两个轮子同时旋转,可说是极其困难。我目前也正深感苦恼,因为要在接下来执导的新作中漂亮地让两个轮子旋转才行。

①  诺曼底登陆作战

于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向当时由德国纳粹占领的西欧展开侵攻作战。共约十六万名士兵横渡多佛海峡,并于法国诺曼底海滩登陆,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登陆作战。

②  美国国策

美国国防部其实有所谓“仅存者政策”(Sole Survivor Policy)的规定。根据维基百科释,这乃是在当年加入美国海军的苏利文家五兄弟同时丧命于朱诺号轻巡洋舰后,美国国防部制定的一套规定。为避免家中的兄弟与家人从军后全数战死,家中仅存的人将会被强制要求自战线脱离。

③  拿破仑的国民军

在拿破仑掌权之前,欧洲军队乃是以佣兵作为主力,但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国民意欲防卫共和国的意识高涨,因此形成了国民军。在拿破仑战争以前,仅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二十万人规模的军队,而据说法国在拿破仑战争时动员的军队总数达三百万人之多。

④  虎式坦克(虎I坦克)

德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的重型坦克,配备有88mm口径的火炮,几乎可以击毁所有的盟军坦克。但是生产量较少(约1400辆),自始至终都只被用来掩护后撤的部队,以及填补破洞的战线。

⑤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

于199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导演、制片人(共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编剧:史蒂文·泽里安,主演: 连姆·尼森(Liam Neeson)等。剧情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描述德国实业家辛德勒如何自纳粹的迫害当中抢救出犹太人。

⑥  《紫色》(The Color Purple )

于1985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导演、制作(共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编剧: 门诺·迈依杰斯(Menno Meyjes),主演: 乌比·戈德堡(Whoopi Goldberg)等。作品背景设定于二十世纪前叶的美国南部,讲述了黑人家庭生活的故事。

⑦  《E. T.外星人》(E. T. : The Extra-Terrestrial )

于1982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导演、制片人(共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编剧: 梅丽莎·马西森(Melissa Mathison),主演: 亨利·托马斯(Henry Thomas)、德鲁·巴里摩尔(Drew Barrymore)等。一部描述少年与外星人的邂逅及离别的科幻作品。

⑧  《夺宝奇兵》系列(Indiana Jones )

描述虚构的考古学家印第安纳·琼斯冒险故事的系列影视作品。

⑨  纳富贵久男(1955— )

BIG SHOT的经营者,业务内容为电视、电影之枪炮特殊效果处理。亦参加过多部押井导演的作品。

⑩  《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 )

于2001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导演、制片人(共同):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编剧: 肯·诺兰(Ken Nolan),主演: 乔什·哈奈特(Josh Hartnett)、伊万·麦克格雷格(Ewan McGregor)等。一部以深刻的写实风格描述美军在索马里陷入战斗泥沼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