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喂蚕吐成长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日本农民,

为建设现代日本做出贡献,

所得到的回报却大多是苦难。

一提到今日的日本农业,脑海里浮现的印象,无非不具“竞争力”,非“出口导向”,或者未曾“挹注工业成长”。大家都知道今日日本强大的经济,乃是其惊人工业成就所促成,于是,我们往往把这现象套用在并非如此的更早年代。事实上,从1850年代日本向西方开放,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替日本提供大部分出口品的产业,为新兴的日本城市提供廉价粮食的产业,为日本政府提供兴建基础设施所需税收的产业,都是农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日本农民,为建设现代日本做出贡献,所得到的回报却大多是苦难,境遇与日后不具国际竞争力的日本农民天差地别。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制造品只占日本出口约四分之一;白银和木材又占了一部分,但农产品是最大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对外开放后的头六十年里,进口品(包括最后在1920年代创造出具竞争力之工业输出品的纺织机器)都是靠丝来支付;1900年前,光是丝这项产品就贡献日本每年四成的出口额,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仍贡献了三成多。在这期间,人口虽增长一倍,稻米进口量从未超过国内消费量的两成。在农民人数几乎不变的情况下,这一切是如何达成?

一些新的进口品(1920年代后主要是化学肥料),无疑是获致这农业成就的功臣,但关键仍在农民的勤奋和一些较不起眼的科技创新。插秧这项费工的劳作有了新方法,从而提高了产量;收割后,未像老一辈农民放几天假庆祝丰收,而是更勤于收拢、焚烧稻壳,使害虫更难繁殖。这些创新和其他创新,使单位稻米产量从1870至1940年增长了一倍。但最重要的是,被高税、上涨的地租和其他负担压得喘不过气的农民,想到办法利用同一块田生产蚕丝和稻米,增加了他们所亟需的现金收入(1878年时地租约占平均收获量的58%,1917年时上涨到占68%)。

养蚕、种稻共有一个优点,使它们极适合在地狭人稠的日本发展,那就是它们的单位产量都高。但它们也共有一个足以抵消该优点的难题,那就是都极费人工,而且每个阶段的人力需求不平均,大部分人力需求压缩在一些特别需要人力的时期。春季稻田注水后,就得在几天内插秧完毕,而且秧苗必须插得整整齐齐;即使是田地不大的农家,都必须竭尽所能抽出时间,才能完成这工作。

至于养蚕,如果能顺利养到大,在最需要照料的时期,还更累人。蚕快成熟时,得一天喂八次(蚕在最后阶段一天要吃下相当于体重三万倍的食物),而且饲养盘得一天至少清理三遍。更麻烦的是,蚕每次都需要喂以新鲜的桑叶,因而,在最需要照料的时期,即使只是要喂饱一小群蚕,一天二十四小时时时都要人照料。按照自然规律,蚕是在4月至6月间完成孵化到吐丝的过程,而这时正是需要插秧的时期。因此,日本农民生产蚕丝、稻米虽已久远,却少有农家既养蚕又种稻。大部分日本蚕丝来自住在丘陵地上的农家,而他们种的是稻米以外的作物。

19世纪初期,这情形开始慢慢改变。有人发现了两者可以兼得的窍门,那就是控制蚕棚的温度,借此使蚕提早孵化(更早摄食)。这么做带来更为繁忙的数周和不小的风险,因为当时仍是烧柴的时代,没有温度计,要控制温度并非易事,温度弄错可能使蚕全军覆没,而大部分人是借钱来养蚕。但如果这办法奏效,至少就缩短种稻、养蚕两者重叠的时期;运气好的话,可以让负责喂蚕而只在最需要帮忙农活那几天下田的妇女,不必同时两头忙。渐渐地,愈来愈多种稻的农家开始试着兼养蚕。然后,1870年后,有了真正的突破:新蚕种问世。这种蚕若照料得法,加上施用某些化学药物,可以使其改在7至9月间孵化。这所费不赀,也不容易,但奏效。1880—1930年,蚕丝产量增长了将近九倍,而农民一年中干活的平均天数却只增加约45%。

工作更卖力且更懂得动脑筋,农民从中得到什么?得到的并不多。事实上,米价在1880年达到高峰;1930年时,下跌了将近三分之一。没错,农民的稻米销售量增长了一倍,但因为要购买肥料、杀虫剂之类东西,他们的开销也多了许多(尤其是1900年后)。稻产增加让消费者大大受益,但大部分农民靠种稻的净收入却未增加,劳动的每小时收益还有所降低。有很长时间,养蚕都是贴补农家生计而前景看好的事业,但它也有其极限。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人对长筒丝袜的需求急跌,日本的蚕丝出口随之陡降;稍后,人造丝问世,再送上致命一击。从大部分指标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日本农民,生活水准和七十五年前的日本农民一样。他们辛勤付出,成果由后面几代人享受,包括那些在新工厂觅得工作的人,那些卖农地给新兴郊区的人,还有那极少数仍在土地上干活,而如今靠着前辈付出无数辛劳所建立的现代部门营生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