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借钱”的能力与英国崛起

光荣革命之后,英国不但在与中国的鸦片战争中轻松获胜,在欧洲大陆,也没有了敌手。

在欧洲历史上,英法两国是老对头。在光荣革命之前,英国的国力是无法与法国抗衡的。光荣革命时,英国的总面积是3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是894万。而法国的面积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930万。当时法国的GDP是12159万英镑,差不多是英国的两倍(英国约为6418万英镑)。 [17]

从国王的集权程度也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来看,英国更是远远不行。英国国王的权力一直受到贵族们的重重约束,而法国国王权力极大,法国王室从14~17世纪一直是欧洲最富有的王室。

因此在光荣革命之前,英国不是法国的对手。1337~1453年间,英法打了一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战争,即著名的长达116年的“百年战争”。战争以法国获胜结束,英国几乎丧失了所有的法国领地。

然而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开始了军事上的崛起,从“光荣革命”到滑铁卢战役的127年里,英法两国有一半时间(64年)都处在断断续续的战争状态。 [18] 最终的结果是英国全面获胜,摧毁了法国的海上力量,夺取了法国的海外殖民地。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英国迎来了辉煌的19世纪。

那么,为什么光荣革命后英国军事力量变得如此惊人?

主要是因为英国人的借钱能力变强了。

上一章我们讲了,英国的税收能力远强于中国。然而,在英国的财政收入中,直接的税收还只是小部分,大部分是国债。也就是说,英国的财政能力更主要的部分,是体现在“借钱”的能力上。

我们知道,打仗就是打钱,就是比谁的钱经得住消耗。光荣革命之后很长时间,因为国家体量的关系,英国的税收仍然没有法国多,但是英国通过发行国债,获得了巨额资金。光荣革命后没几年,1695年,英国的国债总额就达到840万英镑,达到了税收的两倍。以后更是直线上升,1700年达到1420万英镑,1763年增到1.326亿英镑,而到了1790年,国债总额攀升到2.44亿英镑,是当年政府收入的15倍! [19] 正是强大的筹资能力,支撑着英国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争,成为世界头号霸主。换句话说,英国之所以能称霸欧洲,就是因为它在欧洲最能借钱。

相反,法国失败是因为它借不到钱。法国人也不傻,为了打仗它也努力发行国债。然而法国在这方面很失败。虽然法国政府愿意付出的利息差不多是英国政府的两倍,达到6%以上,然而,却没有人愿意买法国的国债。拿破仑时期在位10年,筹到的国债一共只有6300多万法郎,约合当时的274万英镑,不到英国国债的1%。 [20] 这是拿破仑最终遭遇滑铁卢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法国借不到钱呢?因为国家体制不同。

我们说过,在欧洲国家通向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有4种模式。西班牙的绝对专制式、荷兰的松散联邦式、英国的君主立宪式我们都介绍过了,在这里我们再花点笔墨介绍一下法国的君主专制式。

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中世纪法国也是一个松散的封建制国家。国王名义上是全法兰西封建主的最高宗主,实际上并不能控制全国。王室的领地很小,在大大小小诸侯的封地海洋中像一个岛屿,人们称它为“法兰西岛”。王室的收入相当微薄,不够宫廷费用。以致腓力一世曾率领臣仆抢劫过路的意大利客商,以补不足。 [21] 然而,诸侯们却占有大片土地,各据一方,有时还与国王打仗。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会想到周天子迁都洛阳之后的情况。当时周天子地盘大大缩水,入不敷出,穷困潦倒,只好厚着脸皮,派出使者到周围各国去化缘,“求赙(丧葬费)”“告饥”“求车”“求金”。为了一件小事,郑国还公然与周王室大打出手。

从11世纪起,法国国王就不断试图加强自己的权力,通过战争,王室直辖领地不断扩张。由于大陆型国家的环境和禀赋,法国的君主集权比英国要顺利,经过持续不断的顽强努力,16世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渐渐形成,在路易十四时期,达到了中央集权的鼎盛阶段。1688年时,英国忙于光荣革命,而法国则在忙着集中力量办一件大事,就是建设规模浩大的凡尔赛宫。第二年,也就是1689年,凡尔赛宫落成。如果你到凡尔赛宫去玩,相信你一定印象深刻。这座建筑里面林林总总的收藏和陈设,反映出集权制法国的强大和奢华,与中国古代帝王的宫殿在精神上并无二致。

法国的君主专制比西班牙要先进,因为它兑现了对资产阶级的承诺,破除了封建关卡,促成了国内的统一市场,推动了经济发展,但是这一制度的问题在于对君权缺乏有效约束。

在中世纪封建制度下,和其他国家一样,法国国王的权力受到贵族的地方统治、城市三级会议和各种行会组织的约束。但是中央集权的扩张渐渐突破了这些约束,表现之一就是税收的增长。比如在路易十一统治期间,税收增长了近四倍。为了征税,法国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 [22] 贵族在地方的统治权逐渐被国王任命的行政官僚取代,这个过程与战国时期中国的郡县化改革相似。 [23]

到了路易十四阶段,国王权力无限膨胀,个人独断独行,官僚机构越发庞大,拥有军队达30万,达到“君权神授”“朕即国家”“法律出于我”的与中国帝王相仿的程度。 [24] 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英国国王的权力却日益缩小,并且在光荣革命中被架空成“虚君”。正是这一进一退,导致两国的借钱能力出现巨大差距。

为什么法国人借不到钱呢?道理很简单。借钱最关键的是什么?是信用。信用好,能借到钱。信用不好,没有钱可以借给你。

欧洲历史上战争不断,大大小小的国王为了支持战争早就开始想尽办法借钱。一开始,国王们总是以自己的个人信誉来借,但是这样借到的钱有限。为什么呢?一是因为有的国王诚信度不高,说话不算话。二是国王的寿命是有限的,老国王死了,新继位的国王有可能不承认前任国王欠下的债务。所以国王们虽然付出很高的利息,却通常借不到多少钱。

16世纪,哈布斯堡王朝要和法国开战,急需资金。这次,哈布斯堡皇帝脑筋急转弯,不再用个人的名义借钱,而是以其领地荷兰州议会的名义来借。

为什么以议会的名义来借呢?第一,荷兰州议会信誉特别高。我们讲过,荷兰是欧洲议会制度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议会制度最为成熟。荷兰州议会诞生之后,一直信誉良好,从来没有违约过。荷兰曾立法保障银行交易的绝对自由,因此当后来荷兰和西班牙的军队在海洋上厮杀时,西班牙贵族手中的白银居然仍可以自由地从阿姆斯特丹银行的金库中流出。荷兰的银行,甚至还可以合法地贷款给正在和自己国家作战的敌人。所以,大家信得过荷兰。 [25]

第二,更为关键的是,国王会死,但荷兰州议会却是永久性机构,不会消失。

第三,哈布斯堡皇帝有时穷有时富,荷兰州议会的税收却一直稳定增长,有稳定的还债能力。

当然,荷兰州议会不会无条件为哈布斯堡皇帝借钱,荷兰州议会同意为皇帝借钱,但要求以后有权限制哈布斯堡皇帝的财政支出,这样还款就有了双重保障。

于是,哈布斯堡皇帝以交出部分财政权为代价,将自己的“个人借贷”转换为由议会这一公共机构发行“公共债务”,“国债”就诞生了。荷兰州议会以其高度的信誉、稳定的偿还能力和永久存在的生命,轻松地为哈布斯堡皇帝借到了大量的钱。

因此,国债制度的诞生,意味着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即“王权”受到限制,而议会的权力获得扩张。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来自荷兰的威廉三世继承了英国的王位,把荷兰的这套国债制度带入了英国。

英国拥有良好的发行国债的基础。因为与荷兰一样,英国拥有成熟的议会制度。人们对英国政府充满信心,相信英国政府肯定能守信归还本息。所以英国民众非常踊跃地购买债券,认为这样比把钱存在银行划算。英国人均购买的国债额,在威廉三世时期达到3.1英镑,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更增加到29.15英镑。由于英国政府的透明度较高,欧洲大陆的投资者也都非常愿意投资英国。荷兰人、犹太人甚至敌对国家法国的投资人,都踊跃购买英国国债。 [26] 所以英国能借到全世界的钱,来支持自己与法国打仗。

因此,1786年,英国首相皮特在下院宣布:“这个民族的生机乃至独立建立在国债基础之上。”

在发行国债方面,法国人远远不行。法国实行君主集权制度。专制就意味着任性,意味着朝令夕改,意味着不讲信用。在国债发明之前,法国国王以个人名义举债,总是借不到多少钱,因为历史上法国王室的信用一直很差,是著名的“老赖”,法国有的国王甚至用杀掉债权人这种办法来逃债。

英国人发行国债之后,法国也有样学样。但是法国的议会政治不成熟,代议制度很落后,议会无力控制国王。法国的三级会议在1614~1789年间,100多年没有召开,国王的权力不受约束,经常东一下西一下瞎折腾。因此虽然法国国债利息很高,但是大家信不过这个国家,没有人买。

“老赖”的法国王室借不到钱,只能靠不断增税 [27] ,甚至通过卖官鬻爵来筹集军费。王室财政危机最终引发政治风暴,导致王朝轰然倒塌。法国大革命后上台的革命政权做得更绝,他们干脆一笔勾销了2/3的债务,结果法国政府的信用更是一落千丈,只好大量收税,税收总额大大超过了革命之前的水平。

到了拿破仑时期,因为这种负面历史遗产,同样借不到钱,财政支撑能力越来越差,拿破仑虽然拥有天纵的军事天才,最终也不得不兵败滑铁卢。

因此有人评论道:“拿破仑是在用自己的本金和英国的利息来进行战争,焉有不败之理?”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