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行止

一 亳州寻踪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桓帝永寿元年(155)出生于沛国谯县,即今位于安徽省北部的亳州市。

谯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史记·殷本纪》载:“汤始居亳。”即商汤最初曾经在此建都,其时今亳州北境为商汤“南亳”之地。在曹操家族墓出土的字砖上,有草书“谒汤都”三字,这应是亳州曾为商都的最早的物证。今亳州尚有汤王陵,在谯城区涡河北岸。墓高约五米,墓前立“商成汤王陵”石碑,前有两通清代重修汤陵碑记,一为清康熙二十年(1681)亳州知州唐瀚弼撰文,一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亳州知州郑交泰撰文,著名书法家梁书写。

周初,属焦国。春秋时为陈国焦邑。周景王十七年(前528),改焦邑为谯邑。秦灭六国,实行郡县制,设谯县。西汉末,改谯县为延成亭,后仍恢复为谯。东汉隶属豫州刺史所部之沛国,豫州刺史治于谯,谯始为重镇。建安后期,分沛国置谯郡,谯县为其属县并为郡治。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曹丕以谯乃先人本国,改为陪都,与长安、许昌、洛阳和邺并称“五都”。晋,谯郡改称谯国,治谯县。南朝宋,侨置陈留郡,改谯县为小黄县。北魏正始四年(507),置南兖州,兼置陈留郡,治小黄县。北周大象元年(579),因其地古为商汤南亳故地,改南兖州为亳州,亳州之名始显于世;兼置陈留郡,治小黄县。隋大业三年(607),改小黄县为谯县,改亳州为谯郡,谯县为其属县。唐武德四年(621),改谯郡为亳州。开元元年(713),把全国地位重要、经济繁荣的州定为“望”,亳州为全国“十望”之一。天宝元年(742),改亳州为谯郡。乾元元年(758),又改谯郡为亳州。明洪武初年,降亳州为亳县。弘治九年(1496),又改亳县为亳州。清雍正二年(1724),亳州升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改亳州为亳县,直至1949年以后。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亳县为亳州市,隶属阜阳地区。

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乾隆《亳州通志》谓其为“南北之冲,亦古今用武之地也”。陈胜、吴广起义,谯是最先被攻占的地方之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曹丕、祖狄、桓温等政治家、军事家在南征北伐的过程中都将此倚为重地。唐末黄巢起义,曾一度攻占亳州。金、元时期皆为节镇重地。元末刘福通起义,拥立韩林儿,曾建都于此。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清末捻军及太平天国起义军都曾在这一带纵横驰骋。所以,亳州自古以来是无数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用武之地。

谯县境内有一条涡河,流向自西北而东南,最后在今安徽怀远流入淮河。曹操的家,就坐落在谯县城东的涡河南岸。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水注》载:“城东有曹太祖旧宅,所在负郭对廛,侧隍临水。”这个地方今属亳州市谯城区,建筑物早已荡然无存,但遗址处还留有高原,当地群众称为庙台子,不时可从土中发现、发掘出汉瓦片子。现遗址处尚保存有两棵千年银杏树,立有一块“魏武故里”的标志,以供游人怀古凭吊。据郦道元的记载,旧宅的背后是城郭,旁边是城壕,前面是人来人往的市集和川流不息的涡河,也算得上是一个交通便利、视野开阔、风光秀丽的所在。

曹操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踏上仕途和南北转战的征途后,又多次回到谯县。谯县与曹操一生的活动紧密关联,至今在亳州仍保留有不少当年的遗址或遗迹。主要有:

义门寺。为曹操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在今谯城区沙土镇西约四里,现还有高约1米的台地。

谯令寺。又称谯陵寺、谯令谷,在老城东五十里处。寺前原树有石碑,称“谯陵”。汉灵帝中平二年(185),曹操遭权贵排挤,从洛阳回到谯县,在城东五十里筑精舍,秋夏读书,冬春射猎,传说就在这个地方。现尚存高台,高约7米。

观稼台。在老城东北一里处和西北一里处各有一座,分别称为东台和西台,现还保留有高大的土台子。为曹操在郡国推行屯田时所筑,曹操曾在这里观察瞭望、督促耕种。曹操所推行的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当时谯县同时有军屯和民屯,从县城向西到武平(现离城三十里的安溜集以西)一带为军屯,从县城向东到谯令寺一带为民屯。当时谯县积蓄颇富,为曹操转战南北时的后方供给基地之一。

南曹寺、北曹寺。南曹寺在老城北三十二里处,北曹寺在南曹寺以北二里处,为当年曹操的屯兵重地。南曹寺已毁,北曹寺现为一台地。

八角台。在城区东南徐园村。建安七年(202)正月,曹操在击败袁绍、刘备后率军返谯,建立大飨堂,大飨六军将士及家乡父老,此处即为大飨堂旧址。台上原有八角亭,后人遂称为八角台。现为一台地,高约4.5米,面积约三千平方米。

谯望楼。传为曹操所筑,大概为当年曹操登临游览、宴飨宾客和与文士聚会的场所。

曹操练水军处。在涡河与洪河交汇处。这里水面宽阔,曹操为东征孙吴,曾在此训练水军。

拦马墙、饮水坑。在城区马场北头,离曹操练水军处不远。拦马墙为一矮墙,长数丈,传说曹操在这里训练军马时用以拦马。饮水坑传为当年曹操饮马的所在。

斗武营、五营院、饮马池。均在城内,传说也是当年曹操屯兵、练兵的场所。

兵工厂、粮仓。在涡阳县高炉镇有曹操所建兵工厂和粮仓的遗迹。

曹操家族墓群。在城区南十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二十余座曹操家族墓葬。在城西南涡河北,还有同时期的大型砖石墓,已知墓葬达三十座。《水经注·阴沟水注》对此有较详记载:“城南有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余基尚存,柱础仍在……有兄腾冢,冢东有碑……坟北有其元子炽冢,冢东有碑……炽弟胤冢,冢东有碑。”此外,尚有曹腾之兄曹褒及曹鼎、曹水、曹勋、曹鸾、曹宪等人的墓葬。从1971秋开始,陆续对一些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的董园二号墓,据考证为曹腾墓,全为石结构,墓内长15.3米,宽10.3米,高3米,由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东西偏室组成,具有相当的规模。从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字砖,字砖上刻有“曹腾字季兴”“为曹侯作壁”等字样。董园一号墓,墓内长13米,宽10.4米,高3.9米,规模也不小,据考证为曹嵩墓。从发掘情况看,墓葬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盗,但仍出土文物达上千件,计有银缕玉衣、字砖、画像砖、玉刚卯、玉猪、铜猪、金饰、铜刀、铁戟、铁币等,有数百件器物被定为国家珍贵文物。

此外,还有后人修筑的魏武帝庙、古地下道、花戏楼、华祖庵等古迹。清道光《亳州志》载:“魏武帝庙在城东七里,宋真宗敕修,乾兴元年复修。”宋颍州文学掾穆修于天圣元年(1023)所撰《魏武帝帐殿记》称曹操有“雄伟不世之量”,在“皇纲紊绝,海内震扰,群雄并争”的时代“乘机奋策,啸咤驰骛乎其间”,是一位“挟持汉室,抗力三方”,“卒灭袁而沮权、备之强”的英雄。曹操建安七年正月驻军谯县时,曾下了一道《军谯令》,要求当地“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曹操死后,家乡人又为他立庙,也算是对其遗志的一种继承吧。

古地下道。在老城古街道两侧地下2至5米处,高低、宽窄不等,一般高近2米,宽约1米左右,全长约六千米,在1938年被发现,约建于宋元时期。有砖结构、砖木结构、砖土结构和土木结构等多种结构,有单行道、并行双道、上下双层道等,内部设施有障碍墙、猫儿洞、传话孔、绊腿板、通气孔、陷阱、水井、指挥室等。三国时期,作为攻打城池、防护阵地的一种手段,地道战时有应用。曹操用兵强调出奇制胜,或有意暴露兵力以显示强大,或有意隐匿兵力以显示弱小,因此这个地道被一些人认为是当年曹操开掘,是曹操用来练兵和研究灵活机动战术的。

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是一座清代初期的建筑。在门楼和庙内的一座舞台上,分布有砖雕和彩绘的花草、禽兽等透雕。最引人注目的是舞台藻井四围的悬枋上彩绘有十八出三国戏剧,有一些是有曹操登场的,如孟德献刀、击鼓骂曹、割须弃袍、战濮阳、华容道、蒋干盗书、阳平关等,多数是以出曹操洋相为主题的。不难看出故事都出自《三国演义》,但在曹操的故乡也出现了对曹操看似“不敬”的艺术作品,也算是一个有趣而值得玩味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华祖庵。又称华佗庙、华佗祠,始建年代不详。华佗是东汉名医,与曹操同乡,他却又被曹操杀掉的,为他建立庙祠以供祭祀,反映出亳州人对家乡历史人物实事求是、不偏不倚的态度。

曹操在亳州及其他地方留下的遗迹,为无数后人缅怀曹操业绩、研究曹操的生平和思想留下了极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亳州人民对这些遗迹极为珍视,细心地加以维护,以供人们观览和研究。相信这些遗迹将与曹操的声名和业绩永存,在传布历史知识、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方面发挥历久不衰的作用。

二 “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关于曹操的家世,其说不一,特别是对曹操远古祖先的说法很不一致,就连曹操家人的说法也是互相牴牾的。其说主要有三种:

一说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有个曾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女嬇怀孕三年,孩子总生不下来。陆终最后只好用刀子剖开女嬇左边腋窝下,生下三个儿子;又剖开右边腋窝下,也生下三个儿子。其中的五儿子名安,赐曹姓,封在曹国。西周初,周武王将其弟振铎封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叔父),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战国时,邾国被楚灭掉,子孙分散,其中有的在沛定居下来。秦末曹参曾为沛县狱吏,后佐刘邦灭项羽,封平阳侯,惠帝时,继萧何为相国。曹操即为曹参之后。持此说者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外,《三国志·魏书·蒋济传》注也说:“臣松之案蒋济《立郊议》称《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曹腾是曹操的祖父,其碑文称曹氏出自邾国,很可能代表了曹腾自己的看法。

一说为姬姓之后。曹叔振铎被封在曹国后数百年,即周敬王三十三年(前487),曹国被宋国灭掉,曹国国君的后人被称为曹氏,曹操即为这些后人之一。持此说者为曹操本人。《三国志·魏书·蒋济传》注:“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曹操的儿子曹植赞同这一说法,曹操死后,他在《武帝诔》中说:“於穆我王,胄稷胤周。”稷,即后稷,名弃,相传为周的祖先,舜时为农官,别姓姬氏。

一说为虞舜之后。魏明帝曹睿时,侍中高堂隆论郊祀事,认为魏为舜后,推舜配天。太尉蒋济反对这一说法,认为舜本姓妫,其后代姓田,不是曹氏的祖先,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诘责高堂隆,指出“魏非舜后而横礼非族,降黜太祖,不配正天,皆为谬妄”。但曹睿却赞同高堂隆的说法,景初元年(237)在洛阳南面修筑了祭天的圆形高坛即圜丘后,曾专门下了一道诏书,明确声称:“曹氏系世,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到魏元帝曹奂被司马炎废掉时,《禅晋文》也说“昔我皇祖有虞”,同他的叔伯兄弟曹睿(曹奂也是曹操孙子)站到了同一立场。

推测起来,曹操在世时其祖先可能就已经无考了。诸种说法大抵都为附会之谈,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借此抬高曹氏的地位而已。

比较而言,曹操的曾祖、祖父和父亲的情况是明确的,当然还有个别疑点和歧点。

曹操的曾祖名节,字元伟,在地方上有仁厚礼让的名声。一次有位邻居丢了猪,这头猪与曹节家的猪有些相似,这位邻居便上门将曹节的猪认走了。曹节明知邻居弄错了,却并不解释和争辩。谁知邻居的猪后来又跑了回来,邻居于是感到非常惭愧,赶紧将曹节的猪送了回来,并向曹节道歉,曹节仍不多说什么,只是笑着把猪收下了。这件事博得了乡人的普遍赞赏。曹节共有四个儿子:长子伯兴,次子仲兴,三子叔兴。最小的一个儿子名腾,字季兴,即曹操的祖父。

曹节的“节”有人疑当作“萌”。侯康《三国志补注续》:“案《后汉书·皇后纪》曰:‘献穆曹皇后讳节,魏公曹操之中女也。’此书《三少帝纪》曰:‘景元元年六月故汉献帝夫人节薨。’若腾父名节,操不应复以名其女。”《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引《续汉书》:“曹腾父萌。”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一引梁章钜曰:“‘节’、‘萌’字形相近,或本作‘萌’而误作‘节’欤?”按照常理,曹操确实不大可能让自己的女儿与其曾祖父同名。“节”繁写作“節”,与“萌”字形相近,发生错讹的可能性确也是存在的。

曹腾早年就进宫当了宦官,历事安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五个帝王,时间长达三十余年。安帝时为黄门从官。其时顺帝在东宫,邓太后下诏让从中黄门从官中挑选年纪幼小而又温和顺从、办事谨慎的人陪侍太子,曹腾被选上,深得太子喜爱,饮食赏赐都与众不同。顺帝即位后,为小黄门,迁中常侍。质帝死后,太尉李固欲立“年长有德”的清河王蒜为帝,大将军梁冀则欲立蠡吾侯志,正相持不下时,曹腾等人连夜去见梁冀,说:“将军总摄朝政,手下宾客众多,过失不小。清河王严明,如果当了皇帝,将军很快就会大祸临头的。不如立蠡吾侯,可以长保富贵。”这话正合梁冀心意,梁冀当即表示同意。第二天,梁冀上朝,气势汹汹,言辞激切,用高压手段慑服了众人,并罢免了李固,终于将蠡吾侯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桓帝。桓帝即位后,曹腾因参与定策有功,被封为费亭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

李固是硬直派官僚的代表,他是反对宦官专权的,在朝中对黄门宦者一概斥遣,曹腾反对李固的主张,显然是为了维护宦官集团的利益。不过,曹腾同一般宦官相比还是有所不同,他对官僚士人并不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相反还比较注意推荐其中的贤能之士,如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谿典等人,都是经他推荐而位至公卿的。他帮了别人的忙,却并不以此自诩。对有些事情的处理,也显得颇有肚量。如蜀郡太守想同他拉关系,利用本郡官吏进京的机会,给他送去了一封表示推崇之意的信。益州刺史种暠得知这一消息,派人在函谷关将这封信搜出,上书奏了太守一本,并连及曹腾,说曹腾内臣外交,很不应当,请求皇帝免官治罪。皇帝以“书自外来,非腾之过”为由,保了曹腾。种暠将了曹腾的军,曹腾却并不记仇,相反常常称赞种暠,说他是一位“能吏”,颇得“事上之节”。曹腾这样做,也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后来,种暠做了司徒,不忘曹腾的好处,曾对人说:“我今天能够做到三公,全靠了曹常侍的恩惠啊!”

曹腾生活在一个宦官可以娶妾养子并可用养子袭爵传封的时代,因此他也收了一个养子,名曹嵩,字巨高,这就是曹操的父亲。既是养子,其亲生父母为谁必然会成为人们探究的对象,而探究下来竟没有什么结果,这就有了“莫能审其生出本末”的说法。吴人作的《曹瞒传》及郭颁《世语》俱说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夏侯惇的叔父,曹操同夏侯惇是叔伯兄弟。有人据此认为,亳州城内的夏侯巷(据《亳州志》,夏侯巷是夏侯惇等曹魏名将的故里)就是曹操的故宅。清人何焯不同意这一说法,他认为,夏侯惇之子夏侯楙娶的是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夏侯渊的儿子夏侯衡娶的也是曹氏的女儿,如果曹操同夏侯惇是叔伯兄弟,这种事情是决不可能发生的。况且吴是魏的敌国,吴人有意诋毁曹操,所以说他是夏侯氏之子,这是不可轻信的。但赵一清又不同意何焯的看法,他认为曹操把女儿嫁给夏侯楙,是想掩盖他是夏侯氏之子的真相,这正是他奸雄的本色。真是各执一端,莫衷一是。现在看来,曹操与夏侯氏关系密切,不同一般,在曹魏时代夏侯氏“一门侈盛于时”,吴人的传说恐怕也是有些根据的。

由于有曹腾这么一个大宦官的养父,曹嵩仕途一帆风顺,很容易就做到了司隶校尉的官职。灵帝时,又转为大司农、大鸿胪。适逢灵帝开西园卖官,曹嵩又通过贿赂当权的宦官,并出钱一亿,在中平四年(187)十一月买到了太尉的官职(次年四月被罢免)。曹腾死后,又袭费亭侯。曹操起兵后,曹嵩不肯相随,放弃京官回谯县闲居。初平四年(193),为避董卓之乱,在琅玡被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属杀死。

曹嵩能够出钱一亿来买官做,足见其家财的殷富。这一时期,曹氏家族在中央和地方做大官的不只一个,如曹腾弟曹褒(曹仁祖父)官至颍川太守,褒子炽(曹仁父)官至侍中、长水校尉,曹腾侄儿曹鼎(曹洪伯父)官至尚书令,另一个堂侄儿(曹休祖父)官吴郡太守。家财殷富的也不只一人,如曹炽之子曹纯(曹仁弟)“富于财”,家中的僮仆有上百人;曹洪的家财甚至超过曹操,所豢养的家兵达到千余之多,可见曹氏当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是颇有势力的。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从亳州曹氏宗族墓葬中发掘出大批文物,其中元宝坑一号墓中有字砖一百四十五块,第十号字砖上刻有“曹腾字季兴”的字样,十二、十三号字砖上刻有“曹炽”的字样,十六号字砖上刻有“曹鼎”的字样,二十号字砖上刻有“曹鸾”的字样,可见这些人在当时确都是曹氏家族中显赫一时的人物。在董园一号墓出土的银缕玉衣,也说明墓主在当时是跻身于封建统治阶级上层的人物。

曹操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对他一生所走的道路,对他执政后所采取的方针政策产生了复杂而微妙的影响。祖父是个大宦官,为此父亲沾了光,他也沾了光,不然他是不大可能顺利踏上仕途,并在二十岁时即出任京城洛阳北部尉的要职的。但宦官不过是供帝王役使的家奴,大都出身微贱,与名门世族不同,往往被人瞧不起,因此曹操也不免有些自卑之感。而曹腾虽为大宦官,却又与那些一味专横跋扈、逞暴肆虐、与名士势不两立的宦官有所不同,大约他也看不惯有些宦官的胡作非为,因而能够反其道而行之,倾心推引、交接一些名士,这对曹操后来对豪强、对宦官、对名士所采取的立场和态度,无疑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由于曹操出身在一个虽然有钱有势、但却并非名儒宿宦的家庭,因此从小所接受的传统儒家教育相对说来是比较薄弱的。他后来在《善哉行》(其二)诗中追忆说: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薄祜”,即福薄。“三徙教”,指母教。据《列女传》载,孟轲的母亲为了教育孟轲,曾三次搬家选择邻居,最后定居在学宫附近,使陈设祭器,学习礼仪。“过庭语”指父教。《论语·季氏》载,孔子的儿子鲤从庭院走过,孔子喊住他,要他学习《诗》和《礼》。曹操对其父母是颇讲究一个“孝”字的,这里说他从小既没有得到过慈母的关怀,也没有听到过严父的训导,不大可能是子虚乌有的虚构。说自己出身微贱,也反映了曹操对自己这样一个宦官家庭的真实想法,这种想法同当时士族清流对宦官的看法是一致的。

这样的家庭教育,使曹操小时很少受到礼法观念的束缚,养成了颖悟机警,善于出谋划策、随机应变的个性。平时行为放荡不羁,喜欢恶作剧,但也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与之相好的伙伴,如袁绍、张邈等人,大都也是些喜欢游侠的人物。有几则传说,颇能反映曹操当时的行止性格。

一则说,曹操的叔父十分看不惯曹操成天飞鹰走狗、游荡无度的行径,屡次到他的哥哥曹嵩那里告状。曹操知道后,又恨又怕,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整治他的叔父。一天,他远远地看见叔父来了,便故意把嘴扯歪到一边,一张脸顿时扭曲得十分难看。叔父感到十分奇怪,忙问:“你这是怎么了?”

曹操回答说:“我刚才突然中风了。”

叔父信以为真,赶忙跑去告诉曹嵩。曹嵩听了,大为惊愕,忙将曹操叫去,却见曹操的面貌同平常完全一样。曹嵩问:“叔父说你中风了,已经好了吗?”

曹操用不满的口吻回答说:“我哪里会中什么风!只因叔父不喜欢我,就故意这么诬告我。”

曹嵩听了,果然怀疑起他好心的弟弟来。从此以后,弟弟再来反映曹操的什么情况,曹嵩再也不相信,曹操于是可以高枕无忧,更加肆无忌惮地过他的放荡生活了。

一则说,曹操有一次同袁绍一起去观看别人的婚礼,打算乘机将新娘子抢走。他们先溜到主人的花园中藏起来,等天黑尽了,便使出一个调虎离山之计,猛然放声大喊:“有小偷!”参加婚礼的人们纷纷从房内涌出来,曹操乘乱钻进房内,手持钢刀威逼新娘,将新娘劫持出来,同袁绍汇合,循原路逃回。匆忙间路没有走好,袁绍一下掉进了带刺的灌木丛中,怎么也动弹不了。曹操情急智生,又大喊一声:“小偷在这里!”袁绍一急,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就从灌木丛中蹦了出来,两人得以一起逃脱。

一则说,一次袁绍同曹操翻了脸,派人乘着夜黑去刺杀曹操。刺客来到曹操住处,隔着窗户用短剑向曹操掷去,稍微低了点,没刺着。曹操估计,下次再掷,一定会高一些,于是紧贴着床席躺下。当短剑再次飞来时,果然高了,又没刺着。

一则说,曹操十岁时,独自在涡河中游泳,突然间有头蛟龙向他逼来。曹操不仅没有惊退,相反奋力进击,蛟无隙可乘,只得悄悄地游走了。曹操事后没对任何人提起这事。后来有人看见一条大蛇,吓得往后狂奔,曹操见了,不由得笑道:“我碰上蛟龙都没有害怕,你这个人看见一条蛇怎么就怕成这个样子呢?”众人听了,赶忙连声追问,方才得知底细,无不对曹操的勇敢感到惊异。

总的说来,曹操少年时代即已显示出诡谲奸诈的性格,同时也显示出了果决不怕死的精神。诡谲奸诈,游荡无度,自不免有闯祸的时候。他甚至还触犯过刑律,被县官追究,准备以重罪惩处。但县官还不知道祸是曹操闯的,曹操的伙伴夏侯渊便钻了这个空子,出面替曹操承担了罪责。事后,曹操又设法将夏侯渊营救了出来,双双逃脱了惩罚。

曹操不务正业,不注重品德操行的修养和经典的学习,因此在当时不被一般人看重,觉得他不过是一个顽皮的没有多大出息的孩子。但也有些人觉得他与众不同,将来必成大器,并对此大加褒肯。

汝南王俊,字子文,年轻时得到过著名党人范滂等的赏识。曹操特别喜欢王俊,王俊也称赞曹操有治世的才能。袁绍、袁术的母亲去世后,归葬汝南,有三万人参加了吊唁活动,曹操、王俊也参加了。曹操看了袁绍兄弟在治丧活动中的表现,十分不满,悄悄对王俊说:“天下就要大乱,大乱的罪魁祸首肯定是袁绍兄弟二人。想要安定天下,为百姓解除痛苦,首先应当除掉这两个人。”

王俊表示赞同曹操的看法,并进一步对曹操说:“能够安定天下的人,除了您还有谁呢?”

曹操听了,十分得意,看着王俊,两人不禁相视大笑。

南阳何颙,字伯求,年轻时游学洛阳,与郭泰、贾彪等人交好,显名太学,著名党人陈蕃、李膺等都与之深相结纳。党锢事起,何颙也在被捕之列,于是变易姓名,逃到汝南躲了起来。大约就在这时,何颙见到了曹操,不禁感叹道:“汉家就要灭亡,能够安定天下的,必定是这个人了。”曹操听了,非常感激。

颍川李瓒,为李膺之子,曾做过东平相。李瓒十分赞赏曹操的才能,临终时对儿子李宣等说:“国家即将大乱,天下英雄没有一个人是能够超过曹操的。张孟卓(张邈)是我的朋友,袁本初(袁绍)是你们的外亲,虽然如此,今后你们也不要去投靠他们,一定要去投靠曹操。”几个儿子照此办理,后来都在乱世中保全了性命。

汉代取士用人,主要来自公府的征辟和地方的察举。其取用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地方上的评议亦即所谓清议,实际上就是一种舆论方面的鉴定。经过舆论的鉴定得到称誉的士人,才有可能成为征辟察举的对象。舆论的鉴定往往采用“风谣”和“题目”的形式。“风谣”有七字一句的,如“五经无双许叔重”(评许慎)、“关西夫子杨伯起”(评杨震)。有四言两句的,如“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评黄香)、“贾氏三虎,伟节最怒”(评贾彪)。“题目”主要称述人物的品德、识度、才能等,如李膺评论荀淑、钟皓:“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郭泰评论王允:“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由于品评人物的风气很盛,有些人就成了清议权威和鉴定人才的专家,被目为天下名士,他们对人物的褒贬,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左右地方上的舆论,因而影响到士人的仕途进退。士子们为了取得清议的赞誉,就不能不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寻师访友,以展示并提高自己的才学和声名,博取人们的注意和好感。特别注意博取清议权威的赞誉,以致有些清议权威终日宾客盈门,甚至还出现了求名者不远千里而至的情况。曹操对于这种形势,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因此他除了广交朋友,从他们那里获取赞誉外,还特别注意结交名士,竭力争取他们的支持。他所结交的名士,除前面提到的何颙等人外,还有桥玄、许劭等。

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历任县功曹、国相、太守、司徒长史、将作大匠、少府、大鸿胪、司空、司徒、尚书令等职。光和元年(178),升任太尉。以刚毅果断著称,敢于打击豪强贪官。自己则廉洁自守,虽身居要职,子弟宗亲却没有一个凭藉关系做上大官的。家贫乏产业,去世后,竟难以殡葬,当时人称之为名臣。桥玄谦恭下士,善于观察和品评人物,在清议界也享有很高的声望。曹操慕名前往,桥玄与之接谈后,感到曹操很不平常,说:“现在天下将要变乱,不是经邦济世的人才是不可能使天下安定下来的。能够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你了。”

停了一下,又说:“我见过的天下名士多了,没有一个是像你这样的。你要好好努力。我已经老了,愿意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你。”

曹操听了,非常感激,把这位老前辈引为知己。桥玄觉得曹操还没有什么名气,又劝他去结交许劭。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以名节自我尊崇,不肯应召出来做官。善于辨别、评述人物的流品,当时人们推举清议的权威,无不把他和太原郭泰作为代表。谁要是能够得到许劭的赞誉,谁就能够身价倍增。许劭常在每月的初一,把本乡的人物重新评议一番,叫做“月旦评”。曹操由于桥玄的推荐,也由于自己对许劭慕名已久,因此不只一次带着厚礼、陪着笑脸去拜访许劭,请求许劭对自己称誉一番。许劭一方面感到曹操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大概对曹操那些飞鹰走狗的行径有所了解,不大看得起他,因此拒不作答。曹操却是决不放弃,坚持着自己的要求,最后甚至找了个机会对许劭进行胁迫。许劭没有办法,只好说:“你是一个太平时代的能臣,动乱时代的奸雄。”(即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听了这个评语,感到非常开心,哈哈大笑着离去了。

可见,曹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甚至是有些不择手段的。不过,他在寻觅“知音”的过程中,也有碰钉子的时候。南阳宗世林,十分看不起曹操的为人。曹操二十岁时,多次登门,想同宗世林交个朋友,因宾客满座,没有说话的机会。后来,宗世林起身外出,曹操乘机上前将他拦住,握住他的手,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谁知宗世林一点情面也不给,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曹操的要求。后来,曹操当了司空,总揽朝政,大权在握,又把宗世林请来,得意地问道:“现在我们可以交个朋友了吧?”

宗世林却不动声色地回答:“松柏之志犹存!”

可见,宗世林对曹操是始终抱有成见的。

曹操能够得到众多名士的推挹,并不是偶然的。汉代清议的标准,大体上以名教为依归,即一个人必须读经习礼,砥砺品行,随时注意修饰自己的言谈风度,才有可能得到清议的好评。但一个人才能突出,也能得到清议的重视,特别是在经学日渐衰微的汉末,才能显示出了越来越多的价值。曹操在品行方面是没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称道的,但他的才能在当时一定已经显得非常突出。他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他的机警、智慧和谋略,他的干练和果敢精神,都是一笔令人羡慕的财富,在乱世非常有用。他肯定不是一点书不读,而是不读那些于世无补的书,特别不愿走成千上万的汉儒曾经走过的那条皓首穷经的道路。他不是不读儒家的书,而是不专读儒家的书,诸子百家的书他都要浏览一番,把有用的东西加以吸取。特别喜欢兵法,当时在军事方面一定已经发表过不少独到的见解。这些,都是他获得清议好评的原因。此外,当然还跟他个人不懈的努力有关。曹操虽然出生于宦官家庭,但他清醒地认识到,宦官集团遭到广大士人的反对,是不可能有远大前程的,他不能顽固地站在宦官集团的立场上,同这股腐朽势力同流合污、同归于尽。他力图改变自己的形象和社会地位,打进在统治集团中虽然一时还未占据优势但潜力却很大的士大夫集团中去,千方百计寻求同名士交往的机会,竭力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最后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由于争取到了众多名士替自己激扬名誉,曹操引起了士大夫集团越来越广泛的注意,这对他跻身士林、步入仕途起了很大作用。曹操对于桥玄等人是深铭谢意的,建安七年(202)曹操驻军谯县,特地派人到睢阳桥玄的墓地去祭扫,并亲自写了祭文。文中说:

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

这段话是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和曹操的真实心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