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玩具总动员:巴斯和胡迪救场

杰弗瑞·卡森伯格

华特·迪士尼说过:“尝试一些似乎不可能的事,会特别好玩儿。”这种态度正合乔布斯的胃口。乔布斯很赞赏迪士尼对细节和设计的执着,觉得皮克斯和迪士尼的电影制片厂是天作之合。

华特迪士尼公司曾购买皮克斯的电脑动画制作系统,成为皮克斯电脑的最大客户。有一天,迪士尼电影部门的负责人杰弗瑞·卡森伯格邀请乔布斯前往伯班克,到制片厂考察电脑的运作情况。在跟随工作人员参观的时候,乔布斯问卡森伯格:“跟皮克斯合作,你们还满意吗?”兴高采烈的卡森伯格点头表示肯定。乔布斯接着问:“你觉得我们皮克斯也满意吗?”卡森伯格说他觉得应该是的。乔布斯说:“错,我们不满意。我们想跟你们一起制作一部电影,这样我们才会满意。”

卡森伯格乐观其成。他非常欣赏约翰·拉塞特制作的动画短片,也曾试图邀请他重回迪士尼,但没有成功。于是,卡森伯格邀请皮克斯团队来讨论合作事宜。卡特穆尔、乔布斯和拉塞特在会议室坐定之后,卡森伯格看着拉塞特,开门见山地表示:“约翰,既然你不愿意接受我的聘请,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合作吧。”

迪士尼与皮克斯有很多共同之处,卡森伯格和乔布斯也是如此——只要他们愿意,都能做到魅力十足,而当兴之所至,或利之所趋,他们也会变得非常强硬,甚至带有很强的攻击性。即将离开皮克斯的阿尔维·雷·史密斯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史密斯回忆说:“我对卡森伯格和乔布斯的印象是两个人有很多共同点,都是口若悬河的暴君。”卡森伯格很是得意,他告诉皮克斯团队:“人人都说我是暴君,此话不假,但我通常是对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从乔布斯口中说出一模一样的话的场景。

因为卡森伯格和乔布斯两个人都富有激情,所以双方你争我辩,讨价还价,谈判持续了好几个月。卡森伯格坚持要求皮克斯授权迪士尼使用其制作三维动画的专利技术。乔布斯不同意,并最终成功赢得了这个回合的胜利。而乔布斯则希望皮克斯能拥有这部电影及其中角色的部分所有权,与迪士尼共享对视频版权和续集的控制权。卡森伯格说:“你要是想要这个,那就没什么谈的必要了,你现在就可以走了。”乔布斯只能让步,谈判得以继续。

拉塞特则目不转睛地盯着两位精瘦犀利的老板在谈判桌上剑拔弩张、针锋相对。他回忆说:“观赏史蒂夫和杰弗瑞交手,让我充满了深深的敬畏之情,就好像在欣赏一场剑术高手的巅峰对决。”但是,如果说卡森伯格是拿着军刀上场,那么乔布斯手里握的不过是一把钝剑。当时皮克斯已濒临破产,迫切需要与迪士尼达成合作。另外,迪士尼有能力为整个项目提供资金,而皮克斯却做不到。双方最终在1991年5月达成交易,约定电影及其中角色的所有版权完全归迪士尼所有,迪士尼拥有创意决定权,会分12.5%的票房收入给皮克斯。迪士尼有权力(但无义务)参与皮克斯后续的两部影片,还有权使用合作影片中的角色制作续集,无论皮克斯参与与否。迪士尼有权随时叫停这部电影,只需支付少量罚金。

约翰·拉塞特提出的创意叫作“玩具总动员”。创意的起源是拉塞特和乔布斯的一个共同理念,即产品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东西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完成特定的使命。如果物品也有情感,其情感基础就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例如,杯子存在的意义是盛水,如果杯子也有喜怒哀乐,就会杯满则喜,杯空则悲;电脑屏幕的使命是为了与人互动;独轮车的使命是在马戏团供人骑行。而玩具的使命就是供孩子们玩耍,因此对玩具而言,最深切的恐惧就是被孩子丢弃,或被新玩具取代。所以,在这部以友情为主轴的电影里,把曾经最受宠的旧玩具和闪亮登场的新玩具搭配在一起,就会有一种天然的戏剧性,特别是剧情还围绕玩具和孩子的分离徐徐展开。如原脚本的开篇所说:“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有痛失心爱玩具的经历。我们的故事从玩具的视角出发,一个玩具在失宠之后,试图重新获得对它来说最重要的东西:被孩子们拿起来玩耍。这是所有玩具存在的意义,是他们存在的情感基础。”

经过反复讨论,电影中两个主角的名字最终被定为“巴斯光年”(Buzz Lightyear)和“胡迪”(Woody)。每隔几周,拉塞特就带队向迪士尼展示最新的剧情进展或完成的电影片段。在早期试镜阶段,皮克斯利用一些场景展示了他们出神入化的动画技术。在一幕中,胡迪在衣柜上快速移动,阳光透过百叶窗洒进屋内,在他的格子衬衫上投下阴影——这个效果是几乎不可能通过手工渲染实现的。皮克斯的技术固然令人惊叹,但要用情节来打动迪士尼就难得多了。每次皮克斯去汇报进度,卡森伯格都会推翻大部分情节,厉声提出具体的评论和意见。旁边则是一群手拿笔记本的工作人员埋头记录,确保卡森伯格提出的每个实用建议和奇思妙想都在后续得到落实。

卡森伯格最大的看法是两个主角的冲突应该更加尖锐。他认为,虽然这是一部名为《玩具总动员》的动画电影,但目标观众不应该只是儿童。卡森伯格回忆说:“电影起初没有任何戏剧性和故事性,也没有冲突感。”他建议拉塞特研究一下《逃狱惊魂》(The Defiant Ones)、《48小时》(48 Hours)等经典的兄弟电影,这些电影讲的都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主角被迫同生死共患难的故事。此外,卡森伯格也不断强调人物个性要更鲜明。也就是说,面对玩具箱里新来的巴斯光年,胡迪必须表现得更嫉妒、更刻薄、更带有挑衅性。有个情节是胡迪把巴斯光年推出窗外,然后说:“在玩具世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经过卡森伯格和其他迪士尼高管的多轮修改,胡迪这个角色几乎魅力不再,让人好感全无。在一幕中,他把其他玩具扔下床,还命令弹簧狗(Slinky)来帮忙。弹簧狗稍显犹豫,胡迪就吼道:“谁说让你思考了,弹簧香肠?”弹簧狗不禁问道:“这个牛仔怎么这么可怕?”而皮克斯团队的成员很快也开始问自己同样的问题。给胡迪配音的汤姆·汉克斯一度感叹:“这家伙真浑蛋!”

紧急叫停

1993年11月,拉塞特和他的皮克斯团队已经完成了电影的前半部分。他们带着电影来到伯班克,向卡森伯格和其他迪士尼高层展示成果。迪士尼的动画电影负责人彼得·施耐德(Peter Schneider)一直对于卡森伯格让外人为迪士尼制作动画的做法心怀不满。他当场表示该电影一塌糊涂,下令中止影片制作。卡森伯格也同意了。他问同事汤姆·舒马赫(Tom Schumacher):“怎么会做得这么烂?”舒马赫直言不讳:“因为这已经不是他们的电影了。”舒马赫后来解释说:“他们执行了卡森伯格的所有指示,结果制作方向完全偏离了既有轨道。”

舒马赫的话让拉塞特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拉塞特回忆说:“我就坐在那里,屏幕上放映的东西看得我无地自容。这个故事里充斥着我见过的最不快乐、最尖刻的角色。”他请迪士尼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回到皮克斯重新创作剧本。卡森伯格同意了。

乔布斯没有过多地介入创作过程。他本来是个控制欲极强的人,特别是在品位和设计方面,但这次他展现出难能可贵的自我克制。这显示出乔布斯对拉塞特和皮克斯的其他艺术家的尊重,也证明了拉塞特和卡特穆尔很懂得如何让乔布斯保持距离。不过,在处理皮克斯和迪士尼的关系时,乔布斯帮了大忙,皮克斯团队对此非常感激。卡森伯格和施耐德叫停《玩具总动员》的制作后,乔布斯拿出个人资金继续支持制作工作,还跟皮克斯一起对抗卡森伯格。乔布斯后来说:“是他把《玩具总动员》搞得一团糟,他想把胡迪打造成一个坏人,他叫停这个项目后,我们就不带他玩儿了。我们告诉他:‘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然后我们就按照我们一直以来想要的方式继续开展项目。”

3个月后,皮克斯团队带着新的剧本回来了。胡迪的形象从统领其他玩具的暴君变成了睿智的领袖。皮克斯团队也将心比心地刻画了胡迪对新玩具巴斯光年的嫉妒,更加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配乐使用的是兰迪·纽曼(Randy Newman)的作品《奇怪的事》(“Strange Things”)。胡迪把巴斯光年推出窗外的那一幕也被改写——胡迪只是想用卢克索灯玩儿个小把戏,却不慎让巴斯光年从窗户跌落。卡森伯格和迪士尼认同了新版本。1994年2月,影片制作重新开启。

卡森伯格非常赞赏乔布斯对于成本的把控力。他说:“即使在早期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史蒂夫也竭尽全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然而,在实际执行期间,迪士尼提供的1700万美元预算明显不够用了,尤其是在皮克斯团队按照卡森伯格的要求把胡迪的个性刻画得过于尖刻后,又得进行大幅修改,导致成本超出预期。为了确保影片达到理想效果,乔布斯要求迪士尼增加预算。卡森伯格告诉乔布斯:“我们之前已经谈好了,我们把商业控制权给了你们,你也认可了我们提出的资金规模。”乔布斯怒不可遏,他不断地打电话给卡森伯格,后来直接飞去找他。用卡森伯格的话说就是。“这种义无反顾的疯狂,也只有史蒂夫一个人能做到。”乔布斯坚持认为迪士尼对成本超支负有责任,因为卡森伯格把最初的构思弄得一团糟,所以皮克斯才得付出额外的心力对影片重新进行调整。卡森伯格回击道:“等一下!我们可是在帮你们。你们从我们提供的创意中获得了好处,现在还想让我们掏钱?”两个控制狂互不相让,对“谁帮了谁”这一问题争执不下。

埃德·卡特穆尔比乔布斯更圆滑老练,在他的斡旋下,双方各让一步,就新预算达成了一致。卡特穆尔说:“跟其他做这部电影的同事相比,我对卡森伯格的看法要正面得多。”但正是因为预算事件,乔布斯开始谋划如何增加未来对抗迪士尼的筹码。他不想只做个承包商,而是希望拥有控制权。这意味着皮克斯今后必须参与项目出资,而且需要重新拟定与迪士尼的协议。

随着电影制作工作不断推进,乔布斯的兴致也日渐高昂。他本来找了贺曼贺卡(Hallmark)、微软等多家公司,希望出售皮克斯,但眼看胡迪和巴斯的动画形象逐渐丰满生动,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即将改变电影业。在电影场景的制作过程中,乔布斯反复观看已经完成的部分,还邀请朋友到家里来,跟他们分享自己的最新爱好。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说:“在《玩具总动员》上映前,我都不知道总共看了多少个版本,到最后简直成了一种折磨。我经常去他家看那些最新修改了10%的版本。史蒂夫有执念,要把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好,无论是故事还是技术,他不能容忍一点儿瑕疵。”

后来的一次经历,让乔布斯更加相信他对皮克斯的投资终将获得回报。1995年1月,迪士尼在曼哈顿中央公园的帐篷里为电影《风中奇缘》(Pocahontas)举行了盛大的媒体试映会,乔布斯受邀参加。迪士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艾斯纳宣布,《风中奇缘》将在中央公园大草坪上的近25米高的巨屏上举行首映式,观众将多达10万名。即使乔布斯这样深谙新品发布之道的大师级人物,也对首映计划叹为观止。而巴斯光年那句口号“飞向宇宙,浩瀚无垠!”,此刻似乎暗含深意。

乔布斯决定,《玩具总动员》在11月的上映之日,就是皮克斯上市之时。对于他的目标,即使是向来积极乐观的投资银行家也觉得难以实现,因为皮克斯在过去5年里一直在烧钱。但乔布斯心意已决。拉塞特回忆说:“我当时很忐忑,跟他建议说等到皮克斯制作完成第二部电影之后再说。史蒂夫没有同意,说我们现在需要现金,上市以后,我们就可以用一半的钱来做电影,还能跟迪士尼重新谈合作。”

飞向宇宙

1995年11月,《玩具总动员》举行了两场首映式。迪士尼在洛杉矶历史悠久的酋长大剧院(El Capitan)举办了一场首映式,并在隔壁建造了一个以电影人物为主题的游乐场。皮克斯拿到了一些入场券,但首映式当晚的活动流程和名人嘉宾名单基本都是迪士尼单方面确定的,乔布斯甚至都没有出席。第二天晚上,乔布斯在旧金山租下了与酋长大剧院规模不相上下的雷根西剧院(Regency),举办了自己的首映式。来宾不是汤姆·汉克斯、史蒂夫·马丁等好莱坞影星,而是拉里·埃里森、安迪·格鲁夫等硅谷名流。显然,这是乔布斯的主场,登台介绍电影的那个人也是他(而不是拉塞特)。

迪士尼和皮克斯双双举行首映式,两个公司的对决凸显了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玩具总动员》到底是迪士尼的电影,还是皮克斯的电影?皮克斯只是帮助迪士尼制作电影的动画承包商吗?还是说,迪士尼只是帮皮克斯出品电影的发行商和营销商?其实,真正的答案介于两者之间。但关键在于以迈克尔·艾斯纳和史蒂夫·乔布斯为首的双方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会接受这样的合作关系吗?

迪士尼和皮克斯之间的赌注也随着《玩具总动员》的巨大成功而水涨船高。这部电影叫好又叫座,上映第一周在美国国内公映的票房高达3000万美元,成功收回成本。最后,《玩具总动员》在美国国内的总票房达到1.92亿美元,在全球取得3.62亿美元票房成绩,击败《永远的蝙蝠侠》(Batman Forever)和《阿波罗13号》(Apollo 13),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根据影评聚合网站“烂番茄”(Rotten Tomatoes)的数据,接受调查的73位影评人全都给予《玩具总动员》以正面评价。《时代周刊》杂志的理查德·科利斯(Richard Corliss)称其为“年度最具创意喜剧”;《新闻周刊》的戴维·安森(David Ansen)赞叹电影“精彩绝伦”;《纽约时报》的珍妮特·马斯林(Janet Maslin)推荐大人和孩子都去看这部电影,评论其为“妙不可言的智慧之作,体现了迪士尼作品老幼皆宜的优秀传统”。

唯一让乔布斯感到不爽的,是马斯林和其他一些影评人写的是“迪士尼的传统”,而不是“皮克斯的崛起”。在读了马斯林的评论后,乔布斯认为他必须采取攻势,来提升皮克斯的知名度。乔布斯和拉塞特一起去参加了《查理·罗斯秀》(Charlie Rose Show)。在节目中,乔布斯强调《玩具总动员》是一部由皮克斯出品的电影,甚至极力凸显皮克斯电影工作室横空出世的历史意义。他告诉罗斯:“自《白雪公主》出品以来,各大电影制片厂都试图打入动画产业,但长期以来,只有迪士尼有能力打造出火爆的动画长片,直到《玩具总动员》出现,皮克斯由此成为业界第二个可以推出动画长片的工作室。”

乔布斯刻意将迪士尼定位成皮克斯电影的发行商。迈克尔·艾斯纳回忆说:“他不断地说:‘我们皮克斯才是真正的高手,你们迪士尼就是垃圾。’但事实上,《玩具总动员》是因为我们才成功的,是我们从无到有推动了电影成型。从营销部门到迪士尼频道,是我们集各部门之力让这部电影一炮走红的。”打了一阵口水仗之后,乔布斯得出结论,“这是谁的电影”这一根本问题必须通过协议来解决。他说:“在《玩具总动员》成功之后,我意识到,如果我们要建立一家制片公司,而不只是代工,就必须和迪士尼重新谈判。”但是,皮克斯必须有能力出资,才能与迪士尼平等协商。因此,公司上市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玩具总动员》上映一周后,皮克斯上市了。乔布斯赌的是电影大卖。他赢了这场豪赌,而且赚得盆满钵满。与当初苹果上市一样,早上7点,在股票开始发售之时,他们已经准备好在主承销商的旧金山办公室开庆祝会。股票原定的发行价格是14美元,比较保守,但乔布斯坚持把定价调整为22美元——这样一来,如果发行成功,公司就能获得更多资金。结果,股票发行之成功甚至超出乔布斯最大胆的想象。皮克斯一举超过网景公司,成为当年最大的IPO。开盘半小时,股票价格就飙升至45美元,因为买盘太多,交易不得不延迟进行。接下来,股票价格一度涨至49美元,当天以39美元收盘。

当年早些时候,乔布斯还想给皮克斯找个买家,觉得能收回自己投入的5000万美元就心满意足。而在皮克斯上市第一天收盘后,他持有的80%的公司股份价值就涨到令人咋舌的12亿美元,是他投入资金的20多倍,也是他在1980年苹果上市时取得收益的5倍左右。但是乔布斯告诉《纽约时报》的约翰·马科夫,这些钱对他来说意义不大。他说:“我也不是那种买游艇的人,我做这个从来都不是为了钱。”

对皮克斯来说,成功上市意味着即使没有迪士尼的资助,他们也可以自己完成电影。这正是乔布斯想要的筹码。他回忆说:“因为我们现在可以承担电影一半的成本,我就可以要求拿到一半的利润。但更重要的是,我想要进行品牌联合。以后的电影就是皮克斯和迪士尼共同出品的了。”

乔布斯乘飞机南下与艾斯纳共进午餐时,他的大胆提议使艾斯纳大为错愕。他们当初谈成的是三部电影的协议,而皮克斯现在只完成了一部。但到了此刻,双方都有了用以讨价还价的核武器。这时,卡森伯格因为跟艾斯纳严重不和,已经离开迪士尼,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大卫·格芬一起创立了梦工厂(DreamWorks SKG)。乔布斯说,如果艾斯纳不同意与皮克斯重新签订协议,那么一旦三部电影的合约完成,皮克斯就会去跟其他电影公司合作,比如卡森伯格的公司。而艾斯纳手里也有筹码:如果皮克斯停止与迪士尼合作,那么迪士尼可以利用拉塞特创造的胡迪、巴斯和其他所有角色,自行制作《玩具总动员》的续集。乔布斯后来回忆说:“这就像要猥亵我们的孩子。一想到这个,拉塞特就哭了起来。”

最终,双方达成了新的协议。艾斯纳同意皮克斯为未来的电影投入一半资金,并享有一半利润。乔布斯说:“他认为我们不可能做出很多热门电影,所以他以为这是给自己省了钱。但事实证明,这对我们来说是绝佳的安排,因为皮克斯后来连续制作出10部卖座大片。”双方还就品牌联合达成协议,但也经过了多轮讨价还价。艾斯纳回忆说:“我最初的立场是,这是迪士尼的电影,由迪士尼出品,但后来还是让步了。我们就像4岁小孩儿一样,开始谈判‘迪士尼’的字号要多大、‘皮克斯’的字号要多大。”1997年初,迪士尼和皮克斯签订协议,在未来10年合作制作5部电影。离开谈判桌时,双方还很友好,起码当时是如此。乔布斯后来说:“那时候艾斯纳还算讲道理,对我也比较公平,但是经过10年的合作,我确定他是个内心阴暗的人。”

在给皮克斯股东的信中,乔布斯解释说,这次谈判最重要的成果是就所有与迪士尼合作的影片(以及广告和玩具),赢得了与迪士尼平等的品牌权利。“我们希望皮克斯成长为一个与迪士尼享有相同信任度的品牌。但为了让皮克斯赢得这种信任,我们必须让消费者知道电影是由皮克斯创作的。”在职业生涯中,乔布斯以创造伟大的产品而闻名。但同样重要的是,他有能力打造拥有宝贵品牌的伟大公司。他创立了自己所处时代里两家无出其右的公司——苹果和皮克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