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祭祀金人

狄人每年大祭三回,其中数五月最为隆重。

各部皆聚于王庭,立祭天金人于高台之上,祭先祖、天地及鬼神,鼓乐齐鸣,号角铮鸣。

今年殊为隆重,早早便开始准备起来了。只因自开春东进以来,已连下朔州、大同两城,周边小城更是无力抵抗。居庸关近在眼前,城头变换帝王旗,似乎指日可待。

据说,狄人王庭所在之处,祭天金人打造成袄教真神的模样,足有一人多高,真金打造,灿若朝阳。如今攻下梁朝两城,自然在这两城之内,也要大行祭祀之事,才足以显出狄人改天换日之能。

四月廿八那日,一大早,便有狄人运送补给进朔州城,当先一车,由两头白骆驼拉着,车上所载物件不小,盖有毡布,按理来说看不出什么。但夹道相迎的狄兵都知道那是祭祀所用的金人,无不手舞足蹈,欢呼雀跃。

带头迎接的是斛律恒珈,他穿得隆重,从马上下来,高声感恩真神的泽被大地,感恩狄王的恩赐。

不等后面的补给一一入库,恒珈便面色阴沉地上马离开。

他如今暂居的是原本朔州通判的府邸,通判一家早就已经成了刀下亡魂了,通判的头颅如今还悬在城门上,已经让乌鸦啄得见骨。他的府邸极尽奢靡,恒珈很喜欢。恒珈与那些抱怨着汉人房子没有穹庐舒服的狄兵不同,他喜欢汉人的房子,更喜欢里头金光闪闪的精致装饰。

恒珈一路直入厅堂,府邸里基本没有人,只有几个汉人奴仆,战战兢兢地避让。

透过厅堂的后窗,恒珈见到谢燕鸿正在庭院里“舞剑”。那实在算不上是剑,恒珈不会允许他身上带任何利器,那不过是谢燕鸿随手从树上折下来的枝条,小臂长短,拿在手上挥舞,有簌簌的风声。虽不是剑,却有剑意。

一套剑法舞下来,谢燕鸿气喘吁吁,浑身是汗。他抬手抹了一把,将树枝插在庭院的泥土里,备着下回用。

一回头,谢燕鸿便见到了阴着脸站在那儿看的恒珈。

这祖宗又怎么了?谢燕鸿颇感头痛。

他换下了被汗濡湿的衣裳,到了书房。他在这个府邸中,足不出户,专门负责叫恒珈汉话,给他讲解兵书。他到的时候,恒珈已经坐在书案前了,气焰嚣张,腿架在桌子上,满面乌云,仿佛全天下没一样东西让他痛快。

谢燕鸿假装没看见,将案上的书翻开,说道:“今天该讲‘军形’,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他讲的这一本,正是他父亲谢韬所著的《军略》。

当初,恒珈提出要学这一本时,谢燕鸿颇感意外,没想到连狄人也知晓谢韬的威名。但当谢燕鸿答应给他讲解《军略》时,轮到恒珈意外。

“我们狄人的勇士已经踏上了你们的土地,你将兵法教给我,不就是将刀子递到我的手上吗?”

谢燕鸿回答道:“熟读兵书的人何止千万,也不见得人人都是将军。书里讲的是仁义,止戈才为武。你如果真的有这个能耐,以后能统御梁朝的疆域,学点仁义之道也不错。”

恒珈虽然汉话不好,但也不至于听不出谢燕鸿话中的嘲讽之意,但也只是一笑了之。

于是,谢燕鸿便开始给他讲了。只讲文义,不解实例,对于梁朝的城池、兵力、武将更是闭口不提,很讲分寸。这本《军略》,自他识字起,谢韬就一直给他讲的,他可谓是倒背如流,但这一回从头再讲,心中又有了新的体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果单单看恒珈在书房里的表现,他也不失为一个虚心聪明的学生。但今天,恒珈是真的不痛快,他探身将谢燕鸿翻开的书盖上,“啪”的一声,用力之大,连桌案都震了。

正在这时候,女婢战战兢兢地奉茶上来。

通判还活着的时候,她就是女婢,如今通判府换了主人,她还是女婢。只是这个如今掌管朔州城的北狄右大都尉斛律恒珈,年纪不大,凶名在外,听说朔州城主街青石板上的血渍,洗刷了一天一夜才干净,通判的脑袋如今还在城门上呢。

拍了谢燕鸿的书,恒珈似乎还不解气,猛地踹了一脚紫檀木书案。

本就害怕的女婢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吓得大叫一声,手上的茶差点倒了,谢燕鸿眼疾手快,伸手扶住,顺手将两盏茶放在案上,安慰她:“没事。”

恒珈冷冷地朝她说道:“滚。”

女婢腿软站不起来,谢燕鸿扶了她一把,她踉踉跄跄地出去了。谢燕鸿垂眸不语,再次翻开面前的书,一页一页翻到刚才的部分,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始念。

恒珈今天仿佛就是要故意找茬,说道:“你这么喜欢做好人吗?”

谢燕鸿抬头看他一眼,不说话。恒珈见他毫无波澜,心头的火更是无处发泄,继续说道:“你原本应该是个贵族吧?如今成了蛮子的俘虏、奴隶,你的命捏在我的手里。还有你的那个随从,他应该不是随从这么简单吧?他还活着吗?还是死在沙漠里了”

谢燕鸿心中一痛,重重地将刚翻开的书又合上了,他的心一直往下沉,仿佛身体里有一个无底的大洞,不知道心最后会落在何处。他想要爆发,也该要爆发,但最后他只是再次深吸一口气,看向恒珈,说道:“你的汉话很有长进。”

恒珈被他的漠然彻底激怒了,猛地站起来,将椅子带翻了。

谢燕鸿望着他,平静地说道:“你在气什么?听说祭祀的金人今日送入城了。朔州有一尊,运往大同的应该也有一尊吧。我又听说,祭祀金人越大,越能体现祭祀的隆重。该不会是朔州的这一尊,比不上大同的”

现在驻守在大同的是恒珈的异母兄弟,斛律真。

大同是大梁的西北重镇,朔州只是个小城。与此同时,狄人东进,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居庸关,大同也是最适合谋划东进的驻扎地。这就等于,斛律真在前头建功立业,恒珈在后头做些不痛不痒的事情。

如今又有这金人的事,狄人重祭祀,怪道恒珈要气得跳脚。

谢燕鸿说道:“左为尊,你只是个右大都尉,斛律真是什么官职,左大都尉吗?”

“住嘴!”恒珈气得脸都红了,恨恨道,“要不是你救过我的命”

紧接着,恒珈叽里咕噜说了一大串胡语,又快又急,谢燕鸿听不懂,只见恒珈眼睛里像会喷火似的,念念叨叨地拂袖而去。谢燕鸿往后瘫坐在太师椅上,长舒一口气,伸手捏了捏鼻梁,反思自己是不是过于冲动了,他不应该激怒斛律恒珈的。

一连几日,恒珈都没有出现在谢燕鸿面前,大约是忙着准备祭祀。

因着祭祀所需牲畜、器皿颇多,朔州城里陆陆续续来了许多狄商。商人们跟在军队后面挺进,嗅准一切商机,要将狄军新打下的朔州、大同完全纳入自己的商业版图。通判府里也热闹,一下子来了好些胡姬,带着一箱一箱的乐器,说是要设宴款待商人。

胡姬中也有不同面貌的,并不完全是狄女,估计是狄人抢掠而来的各部族女子,各个美艳动人,春兰秋菊,各擅胜场。

谢燕鸿一眼便认出了其中有羌女,因为她戴着和乌兰一模一样的头巾,上面有弯月形状的白色贝壳,美不胜收。她的面容同样美丽,也像乌兰一样,犹如半夜在月光下绽放的昙花,只是这花是被风刀霜剑摧残过的——美虽美,却凄艳。

入夜,正厅响起了饮宴的声音,觥筹交错,还有箜篌、胡笳的乐声,箜篌柔美清澈,胡笳浑厚深沉,是胡人的思乡之音。谢燕鸿凭窗细听,只觉得滑稽可笑——狄人侵占别人的家园,在别族妻离子散的残垣断壁之上大奏思乡之音,而他自己,明明就在自己的国土上,却犹如身处异乡,思乡之情绵绵不绝。

忽然,他在一片乐声中听到了隐约的低泣,定睛看去,白天见过的那名羌女正坐在庭院中的一棵树下,垂首啜泣,身子一颤一颤的,令人见之不忍。

“你怎么了?”谢燕鸿用乌兰教给他的蹩脚的羌人胡语问道。

那名羌女吓了一跳,抬首四顾才看到他。她脸上还有泪痕,说出来的是一口流利的汉话:“你是谁?怎么会说我们的话?你是汉人。”

谢燕鸿讪讪一笑,说道:“你认识乌兰吗?我和他们一家生活过一段时间”

一听到“乌兰”,眼泪就从她眼睛里面涌出来,大滴大滴的眼泪顺着洁白的面庞往下流,汇聚在下巴上,又滴落在泥土里。

“我们是好朋友,”她说,“自从她和家人离开草原后,我们再没有见过,她还好吗?”

谢燕鸿正要说话,她有些惊恐地回首看向宴会中的厅堂,好似惊弓的小鸟。她匆匆说道:“我得回去了,我叫‘丹木’,是羌语中‘云朵’的意思”

话音未落,她便转头跑回去了,她脚上也缚有铃铛,和乌兰脚上的一样,跑动时声音清脆,此刻却好像镣铐。

顺着她远去的背影,谢燕鸿也看向灯火通明的厅堂,里头仿佛宴至正酣,大家纷纷起身敬酒。胡姬翩跹舞动的影子被烛灯投到墙上,旖旎动人。

隔得不近,谢燕鸿之能依稀看见客人们的轮廓,其中一人十分高大挺拔,与其余大腹便便的胡商不同,鹤立鸡群。

谢燕鸿心中猛地一跳,他半个身子都探出窗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是长宁!

作者有话说:

打工好忙!存稿快没了!哭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