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说是《万物生长》的前传,讲述在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〇年的北京,一些少年人从十四岁长到十九岁。那时候,三环路还在边建边用,三里屯还基本没有酒吧,这些少年基本还是处男。

那时候,外部吞噬时间、激发仇恨的东西还少,互联网和手机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存在,电脑室要换了拖鞋才能进去,年龄相近的人挣数目相近的钱,都觉得挺公平。

那时候,流鼻涕的童年已经相当久远,需要工作、挣钱的日子还似乎永远不会到来。身体高速发育,晚上做梦,鸡鸡硬的频率明显升高,月光之下,内心一片茫然。

这种内外环境下,人容易通灵。两个印象最深的瞬间:

初夏的下午,太阳将落,坐在操场跑道边上的砖头上,一本小说在眼前从银白变成金黄,一个女生从西边走过来,白裙子金黄透明,风把杨树一半的叶子翻过来,金白耀眼。

深秋的傍晚,叶子落得差不多了,刚跑完一个一千五百米,四个人坐在三里屯路口的马路牙子上,一人一瓶啤酒,喝一口,呆一阵,指点一下街上走过的特别奇怪的男的和特别好看的姑娘,心里想,她们晚上都睡在哪张床上啊?

小说第一版是二〇〇三年出的。出版之后,在上海书城做了第一场签售。来了四个读者,其中一个,白裙子,她送了一大捧白色玫瑰花,花比她人还大,字也没要签,放下花,说了一句“谢谢你的书”,就走了。

这四个读者和一捧花坚定了我的文字理想,改变了我对上海女生的看法。从那时起,我一直心存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