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徘徊的地方政府
一
中国秦朝和汉朝都是两级政府,郡县制,大致相当于今天省县两级制。秦代史书上说是三十六郡,实际上是40个左右。到了汉代,感觉40个左右太少,每一个面积太大,不好控制,就变成100多个郡。这样,每个郡的力量都不太大,不足以对中央构成挑战。
但是,当郡级政府的数量变成100多个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数量太多,皇帝不好记,也不好管。
所以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部,也就是13个大区,每个大区设一个刺史,每个刺史管几个郡。不过这个刺史不是固定的地方官,而是流动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监察地方官,防止皇帝管不过来,地方官在下面营私舞弊。所以他们的级别不高,是13个小官。汉武帝不想让他们成为大区区长。为什么呢?全国13个大区,每一个力量太大了。
然而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整个中国北方陷入一片大乱,每个郡都太小,无法单独抵抗起义军,只有联合起来。怎么联合呢?就是把全国原来的13个大区变成13个战区,叫“州”。13个大区原来级别很低的刺史,变成大权独揽的长官州牧。我们知道,秦代设立的郡县制度,在郡一级原来就是三权分立的,军权、财权、人事权是分开的,但是州牧是集权的,因为这样才有利于集中地方权力镇压起义。这样,中国的行政体制就由郡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了。
然而,由二级变成三级,问题一下子就出来了。全国13个州,每个州的势力都很大,所以镇压完黄巾起义,这13州本身却成了分裂的力量。东汉在13州的结构之下,很快演变成了军阀割据,进入三国时代,东汉灭亡。所以我们读三国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各种州的名字。刘备是豫州牧和荆州牧,曹操是兖州牧和冀州牧,孙坚也做过豫州牧,孙权做过荆州牧。因此,三国的军阀大都是州的长官。
三国之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安全,就不停地把州越划越小,到了南北朝的后期,达到了200多个州,唐代则进一步达到了358个,全国是以358个州统辖1551个县。
对一个皇帝来说,一级政区300多个其实是太多了,连名字都记不过来。因此唐太宗只好把300多位州刺史的名字写在卧室屏风上,天天背诵。但是唐太宗宁肯自己如此不方便,也不愿意在州上面再加设一级,为什么呢?因为他牢牢记住了东汉后期的历史,生怕地方势力控制不住。
结果后来的皇帝没有唐太宗这样的好耐性,这358个州实在是让他们头痛,只好重复汉代的故事,在州上面新设一个级别叫“道”,40个道,但它们并不是固定的一级政府,作用只是分巡各州,也就是替中央监视各州。这种设置和汉代设置刺史的目的是一模一样的。
然而后来的历史又一次复制了东汉三国。安史之乱起来后,300多个州导致地方力量太分散,根本没法组织有效抵抗,朝廷只好在地方上把道变成一级实际的政府,叫作“方镇”,任命了一大批集军权、财权和人事权于一身的节度使,来抵抗安史叛军,两年之间,全国共设置了40多个方镇。然而安史之乱被平定后,方镇就成了州之上的一级政区,也就是“藩镇”,又回到了三级政府。结果就像唐太宗担心的那样,这些集军权、财权和人事权于一身的藩镇,最终演变成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这给了宋朝一个深刻的教训,宋朝统治者读史,认为唐代灭亡是因为给了藩镇太大的权力,发誓绝不能让地方官集军权、财权和人事权于一身。于是设了一个省一级的政区,叫“路”,但是不设集中的路级政府,而是实行多权分立,将路一级政府的财权、人权、物资权分开,设置了彼此牵制的“帅漕宪仓”,即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
然而事实证明这样也不行,四权分立,极无效率,政出多门,终日扯皮,一旦有事则相互推诿,甚至造成政府职能瘫痪。所以,终宋一代,对外御敌的能力都很弱,“敌至一州则破一州,至一县则破一县”(《宋史·文天祥传》)。这是宋代打不过辽也打不过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为了皇位的安全,皇帝宁肯这样,也不给地方以集权。
到了元代,情况变了,元代认为宋代地方那样太没有效率,因此一开始就把全国分为十几个省,正式建立了省级政府,而且“行省平章”是集权的,大权独揽。
为什么元代皇帝魄力这么大,不怕地方上尾大不掉呢?
因为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汉人建立的王朝,皇帝总担心地方官员与地方社会合作,得到地方民众的支持,运用地方资源与中央对抗。所以千方百计要把省一级政府划小,把省级长官权力限制住。 [2]
但是,元朝派到各地当省长的都是蒙古人。这些省长以异族身份来统治汉族人,朝廷不担心他们会和汉族地方势力结合起来,对中央构成威胁。所以元代的省很大,省长权力也大。
这一点上清朝也是这样。清代也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所以清代一开始就直接在全国建省,任命总督和巡抚,权力也很大。清代的总督基本上也都是满人和旗人,皇帝不担心他们和汉人团结起来对抗他。
但是夹在元和清之间的明朝就不敢这样处理了。明代是学习宋代,虽然有省一级政区,但是不设省一级主官,只设置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让他们分别掌握财政权、司法权、军权,相互牵制。结果这样一来,又和宋代一样,导致明代在防御外敌比如蒙古、女真以及镇压大规模农民起义时就很不得力。明代后期不得不设立总督和巡抚,又一次在地方上集权,来对付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但是已经晚了,镇压不力,导致亡国。
不过清代的总督和巡抚制最终也导致民国时的军阀混战,为什么呢?因为清代后期,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满族统治者无法用自己的力量镇压起义,只能广泛起用汉人做总督和巡抚,天下督抚中汉人占了大部分,这样一来,督抚和地方势力就结合起来了,最后形成了分裂局面。
二
中国历史上汉人建立的王朝,秦、汉、隋、唐、宋、明,都有一个特点:一开始都是二级政府,而且坚决不愿设立面积较大或者权力统一的省级政府,但是后来因为省一级政府力量太小,地方动荡无法平定,只好下放权力,让省一级政区扩大,集权,以便有能力镇压起义,结果变成三级政府。然而地方每一次权力太大,总会导致分裂局面出现,新的王朝接受前代的教训,再一次强干弱枝。 [3] 因此汉人王朝的地方政府设计,就是在二级三级间不停地循环。只有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即元和清,不存在这种周期性循环。因为他们不担心省级长官和地方势力结合。 [4] 这是第一个规律。
第二个规律,也是这个大规律下面的第一个小规律,就是省一级政府集权和分权的循环。历代王朝建立之初,通常会将地方官的权力一分为三或一分为四,比如秦汉郡一级的政权就是三权分立。好处是地方官相互牵制,无法对抗中央,然而坏处是地方政府力量很弱。所以东汉本来地方分权,黄巾起义爆发后,不得不让州牧集权。结果一集权,就造成割据势力,新王朝不得不再度分权。到了宋代,分权达到极致,四权分立,结果地方上没能力抵抗外族入侵,到了元代,再度集权。就这样,在分权、集权中不断循环。
第三个规律,是朝廷总不放心地方官,喜欢派出流动的巡视组来巡视地方,然而时间长了,这些巡视员权力越来越大,就演变成固定的地方官,然后朝廷再一次不放心,再派新的中央巡视组。所以,中国历史上地方省一级官员的名字听起来都不像常设官员,都有个动词,都像是在运动中,比如刺史、行省、巡抚。
汉代刺史的“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刺探的意思,检核问事的意思。所以这个官职本意是临时派出,相当于中央巡视组。结果到了汉末,刺史之权渐重,终于演变为州牧。
唐朝300多个州,管不过来,中央于是分设诸道,在道中设诸采访使,这也是一个动态的名字,目的是分巡各州,只是起监察性的作用,帮着中央看住地方官。但是后来又都变成了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
元代各行省长官叫“行中书省事”,本来是作为战时中央代表,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来变成了固定的地方官。
明代后来不得不设置巡抚,来统合地方力量。一开始,这个巡抚也是如同汉代的刺史和唐代的诸道的采访使一样,是流动的,相当于巡视员,“巡抚”全称是“巡抚××地方都察院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就是代皇帝巡行地方的巡视组长的意思。然而到了明末,巡行渐渐变为常设,清代就直接把巡抚变成了一省的主官,明代设的布政使、按察使到了清代成了巡抚的副官。
所以中国历史政区的演变,后面体现的是皇帝对于地方官的猜疑和不信任,秦晖先生说,这也是“儒表法里”治理原则的一个体现。
三
我们看中国地图,会发现所有的省界都是弯曲的,非常不规则。为什么呢?因为划分省界的一个主要原则是“山川形便”。就是把天然的大山大河作为界线,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这样很方便,所以湖南和湖北就是以洞庭湖为界,河南与河北就是以黄河为界,山东和山西以太行山为界。
但是中国政治家划分省与省之间的界线,还有另一条原则,叫“犬牙相入”,又叫“犬牙交错”,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山川形便,对皇帝来说有不利的地方:以山川为界,经常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所谓“四塞之国”,周围都有天险,一旦宣布独立,凭险割据,就会变得很难控制。
所以皇帝就要打破大山大河的界线,把你的一块地方划给我,我的一块地方划给你。这样,你要是闹独立,你的险要地方在我这儿,我就很方便地越过天险去打你。
比如秦始皇征服岭南地区后,发现要控制这个地方很难,一个原因是很远,另一个原因是,五岭是天然的分界线,所以秦始皇就最先想出了“犬牙相入”的办法:让长沙郡一块叫桂阳县的地方越过岭南,让岭南的象郡的一部分越过岭北。有了这个地理优势,后来汉武帝才能够很容易地出兵平定南越国,让岭南地区重新统一到汉王朝中。
这个原则在元朝应用得最广泛。蒙古在征服南宋的过程中发现地理因素太重要了,经常一个关口拿不下来,一座山越不过去,征伐之路就要费很多劲。所以元代就广泛运用犬牙相入的原则,让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比如陕西行省越过了秦岭,把原来四川的一块划入陕西。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四川的独立问题。四川盆地北边有秦岭,东边有巫山,关起门来自成一统,易守难攻,是天然的独立区,所以中国历史上凡是天下一乱,四川都会出现一个割据政权:两汉之际,公孙述在四川称帝;三国时期,蜀国虽然又弱又小,但是能与魏、吴鼎足而三;东晋十六国时期,这里又建立了一个成汉;到了五代,又出现前蜀、后蜀两个政权。 [5]
所以元代就一定要把秦岭以南的一大块区域划到陕西,这样,从北边出兵四川就方便了。果然,从元代之后,四川没再出现割据政权。元代行省面积和权力都很大,但没有出现过地方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