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是宋大人要制杜仲胶,不是朝廷又要额外派办。”

略阳知县宋鸾撂下信纸, 长吁一口气:“还好……宋知府要杜仲, 总是给银子的。这两年汉中府落的物料征派越来越多, 虽都是宋大人那经济园包办的,只是我这任地方官的人, 听见‘派办’二字难免心惊。”

不过这杜仲皮做药材能强肝肾、补筋骨,有诸般好处,却没听说树叶和种子也能入药的?这些既从来都不做药料的, 也没人采过, 该如何与大人算价钱?

他毕竟也做了几年亲民官, 知道给本县本土百姓争利益,就是顶头上司要征用这些东西也不能白给的。

他与身边仍在看信的钱粮师爷商议:“……价钱还是郑先生斟酌, 此外我还有一点心思要你参详。杜仲入药都是要十年以上老树的树皮, 宋大人却是不挑剔, 只要熬胶, 咱们县里平日产药的树就供得上了。可真要听府尊大人的意思,将好好儿的田荒了, 改栽树么?”

若为了办贡物, 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若不办贡物……

郑师爷托着玻璃眼镜细看桌上的信, 微微摇头, 叹了一声:“这些杜仲叶、果、皮虽是咱们知府大人要的,不是朝廷要的,可只怕他做出东西之后, 朝廷便要额外派办了。”

他这两年做精炼无名异、耐火砖、座钟等物哪个不曾做过贡品?只是自京城的经济园建起来,齐王殿下主持烧出了耐火砖,炼出了精制无名异、制出比汉中更奢华精美的座钟,才停了汉中府的岁供。

反过来看那京里产不出的磷肥,不是至今还年年上贡么?又因着京城天寒地瘠,种不出汉中府这样的祥瑞,还点了南郑县的嘉禾瑞麦作贡物,每年与洋县黑稻、红稻,他们略阳的杜仲一同进贡上京呢。

如今宋大人又要以杜仲炼胶,虽未知能否炼出堪比阿胶的天下名药,但十分总有那么五六分能叫朝廷看上,点作贡品的。到时候不光有派作,还有天下闻名来采买的商人,宋大人势必问他要更多材料——

哪怕宋大人明年便考满高升,这么一个日进斗金的经济园,朝廷不也得派人来经营?

那京里的经济园已是皇子亲自主持,汉中若去了宋时这个假皇亲,说不准也要换来个真皇亲,至少也是御史之类,到时候他们的杜仲若供不上……

不消师爷点透,宋知县也看见了自己供不上朝廷征用的下场,悄悄抹了把汗。

他们府尊与他同姓,五百年前算得一家,又有这几年情份在,多少能宽容些。走了这“宋皇亲”,换个王皇亲、商皇亲、郑皇亲什么的来,必定是一心要压过他从前的成就,他们下头县官们可就更难做人了。

唉,若京里不再来别人,桓皇亲直接接手就好了。

他左思右想,感叹连连,签发文书命人另选荒地安置那些仍在山间屯垦的流民,将新开的田地仍改为林地。

左右杜仲本就是略阳县特产,朝廷贡物,天下药商争相求购的东西,不怕种多了白白扔在山里。只是那些山地毕竟是百姓辛苦开耕多年才得收获的,说荒便撂荒了……

郑师爷安慰道:“山地上种不得水稻,便用上精制肥料,咱们县沿着汉江也有好水田,山中也有磷矿,如今又不缺粮。大人不如依府尊大人之意退耕还林,正可借此诉说咱们略阳县的为难,请宋府尊多关照大人。”

那杜仲叶、果、细枝之类又不值钱,哪里及得上宋知府这么位贤能又有背景的上司的赏识?

宋知县亦觉得有道理,怀着小心思往汉中回了一封信,备言自己安置山民的辛苦——当然回信时也不忘装上一船不满十年的杜仲树皮和包着枯黄薄皮的杜仲子。

宋知府果然十分感动,回信时度着自己需要的杜仲数量补偿了略阳县一船米粮,又许他报销树苗钱,并将自己当初在福建山区搞生态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经验告诉了这位略阳知县。

虽然树种和间作的草本植物不同,但也有相当大的借鉴余地。那些垦荒的百姓若是舍不得搬往他处,在山里种药材、养蚯蚓、养鸡也不失一条安身之路。

宋知县接到这些堪称丰厚的回馈,心中又喜又忧:忧的是宋大人全没有念在同姓的情份上提携他的打算;喜的是得了他兴农事的经验,这可是京里大人们都要来学的。

他将这番心事告诉了心腹师爷,郑师爷眼珠微转,却朝他贺道:“恭喜东翁,这正是府尊大人提携东翁的意思。”

府尊若非有意栽培,何须教他农事?只发一封书催逼他送上好杜仲,他们略阳县敢不挑着好要材运去?

这是授人以渔,带掣他们大人学做经济,只消依着他的法子用心做,年底考绩、三年考满、京察大计自然都有个漂亮的成绩。宋大人这杜仲胶若进上去得了贵人喜爱,他们略阳县这供杜仲的也自有功劳。

“郑先生说得有道理。”宋知县摸着胡须叹道:“咱们宋府尊哪里都好,唯一叫人可惜的,就是他明年便该三年考满,离开汉中了。”

地方官三年一任,如宋知府这样的政绩,简直献上嘉禾就该直接返京了。虽说他自己的心意是追随桓御史来此,可朝廷诸公、天下书生岂能没有物议,叫这么位贤臣隐于知府任上?

便不升任回京,也该在本省做一任参政了。

他悄悄给下头各县写信,商讨宋大人若真有升迁,最好调回京重入部院,他们该送什么贺礼。

几位知县都盼着上司明年就能回京做一任实职官员,然而宋时自己倒还想多在地方留一任。

新泰二十八年,考满之期到来前,他便直接写信给老师、吏部张阁老,送上汉中土仪和一箱新制的带分、秒针的闹钟贿赂老师,请他压一压自己的升迁。

从来只有人千方百计谋求升迁,他这请托真是开国以来闻所未闻。张阁老收着闹钟,看懂了分针、秒针的用法,比对着从前计时只精准到刻的计时法,着实新鲜了一阵,拿去与吕阁老分享,又与他商议宋时升迁之事。

弟子不想回京,也不想升任到省里,只想和心上人双宿双飞怎么办?

弟子不光是他一个人的弟子,也不光是他弟子一个人不想离开汉中,吕首辅是桓凌的老师,总得负起一半儿责任来。

第222章

一个小小的汉中知府,原本不值得两位阁老讨论, 可这人偏是他们自己取中的门生, 或是自己取中门生的家眷, 做老师的也不得不担待一二。

宫中首辅值房内,张阁老将得意门生的信递给吕首辅, 重重叹了口气:“老夫主持了两届春闱,也曾主持江西秋试,门生遍及天下, 也只这个不肖的学生时时叫我费心了!”

这算什么不肖。你这学生好歹是为个佥都御史到汉中做知府, 我的学生还曾为个童生到福建做通判呢。

吕阁老见多识广, 只淡淡一笑,略过他看似报怨、实则炫耀之语, 答道:“少年人的心思自然跟咱们这些已在朝中历练多年的不一样, 不计较这几年磋砣。”

不过宋时在外头府里并非磋砣岁月, 反而一年年的做出成绩来了。

自从他到汉中后, 汉中府的粮税年年都能按时交齐,旧年积欠也渐渐填上;他还办学院、教学生, 上回春闱便教出了三名进士, 亦是府中文教政绩;刑名亦不在话下, 这几年汉中府城所在山贼水匪清整一新, 各县报上来的劫掠、强盗案也渐少, 地方一年冻馁的花子都少了……

依着吏部考察之法,他的粮税、运转、刑名、教化几项都做得极佳。就算不计汉中经济园的富民之利和几回贡入京的嘉禾,这一任期满都足以得个“称职”评价。

这便是张次辅为难之处。

宋时要是不做这么好, 他这个吏部尚书抬手就定下此事了。可如今他这弟子做出的成绩却不光是记在吏部档上,更摆在了圣上和天下人面前,升不升迁实则已不只他这个吏部尚书说了就算了。

譬如三皇子如今主持京城的经济园,就有意让他回京帮衬;二皇子更是因主持矿务不见成绩,又与三皇子争他大哥失手,也惦记着让他回来辅佐矿务。

不光惦记他这个人,也惦记他在汉中做出来的事业——早先还有看不起地方庶务的,如今在吏部登记待选的,十个里有五个都不抢着去江南、湖广的好地方,倒都想往陕西省挤了!

张阁老平生难得这么个可心的学生,还盼着他立功、立言——哪怕能像桑弘羊一般因精通理财而得名也好,可舍不得他的事业被人中途打断。

他指着宋时的信说:“他正是在汉中发力的时候,做什么‘石油分馏’,一样石脂又能分出许多种不同用处的油:有一种煤油点灯极亮,一种汽油做火油比石脂水火力更猛,已由杨侍郎带去榆林军中试用……”

张阁老说起汽油质轻而清、易倾倒泼洒,烧起来比火药更爆烈等等诸般好处,越讲越得意:“这汽油再精炼,又得一种醚油,用其洗炼杜仲粉,可得一种热时极软、不热极硬的胶。若以硫磺掺之,那胶又能不受变温之害,又弹又韧。以之裹车轮,则能使车行时平稳逾常,若以之覆于兵刃把手上,则不易打滑,虽寒冬不冻手……”

可惜他们如今还只凭人手精炼石脂,所得不多,如今正在摸索该建何等炼炉方可一次炼出数百千斤的精炼油。把个能在地方干实事的人召回京城,至多只能给个四品之职,说不定还要被两位皇子抢去主持经济园,岂不是浪费了他的才干?

陕西是产火油的地方,京里可不是!

张次辅越说越觉得宋时更该留在陕西,与吕首辅说:“吏部推升我替他压一压,只教他仍在原任上便是。只怕两位皇子或是再有别人在圣上面前推他,若有那时候,吕兄须为我劝谏陛下。”

吕阁老颇有经验地说:“无妨,宋时还只是个五品外官,吏部只管压下此事,也惊动不了多少人。若有人一定要在御前提起他,引他还京,便叫本兵上疏证明你那弟子炼的是可作军需的要紧之物,劝谏圣上以军政为重。”

自从三四年前达贼屡屡侵边,朝廷便以九边之事为重,还放了一位亲王镇抚九边、一位兵部侍郎巡抚陕西军政。圣上看重军事,又怎会为了京里这两位皇子的争执便将宋时调回来?

他收起那封信,风轻云淡地说:“当年三元殿试时那篇策问便显出用兵之才,圣上亲口夸赞过的。如今他正在造战具,相形之下经济园又不过是小事了。”

不过也该给两个孩子写信,叫他们将制出的汽油之类送些进京来,好叫兵部看看此物于战事上的用处。

两位老师为了成全弟子的心思私下筹谋,实在不能算是思虑太多。因为三皇子已派遣私人见了时下正在经济园任职的大使宋晓,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魏王殿下爱你在园中做事细致,更怜你弟弟汉中知府的才,见你们一家兄弟却分隔两处,着实可怜,欲将他从汉中地方重调回京里。”

宋晓原觉得弟弟跟着周王、桓凌在外头,像是倒插门到人家里,怕他受人委屈,也盼着他能早日回京。不过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子突然向他这平平常常的三甲进士、工部大使示好,他亦不敢轻易答应,惟惟地应付过去,便写信给宋时,让他自己小心。

这些皇子的好处哪里是容易得的。

二皇子自从供矿料不及时,被圣上责罚过一回后,两位皇子的关系便越形僵硬,渐渐又有了互相弹劾的痕迹。宋家这么个顶高的只有五品官的小家可禁不起皇子一口气,此时只顾顺了三皇子之情,又如何抵得住二皇子的厌恶?

宋大哥这封信也是自驿站寄回,倒恰与两位阁老劝他的书信竟是同时到的汉中。宋时收着信后不免先看了兄长的、再看老师的,才知自己升迁之事倒有不少人关注,恐怕不是送个礼叫老师走后门便能安排好的。

只能向京里人展示他的实力了。

宋时脸上露出一点孤高的寂寞,挥挥衣袖跑去了对街周王府,求见桓御史。

他一张脸摆出来便是王府通行证,桓御史院中更无人拦他,那个“求”字只是个摆设,说出来都没人敢听,纷纷下去端茶送水,然后老老实实退下,给他们夫妻留出会面说话的空间。

桓凌见他白来过来,顿时觉着不对,握着他的手坐到椅子上,细心地问道:“是谁惹着我们时官儿了?脸上都不见笑模样了。”

是惹着了,是太低估他的本事了。

宋时双手背在身后,仰头看向玻璃窗外清晰的世界,心痛地说道:“朝廷竟以为我只会种田、基建,魏王还想延揽我到京城经济园做个总设计师!幸亏咱们老师们爱惜弟子,帮我想了个拒绝升迁的主意……”

魏王难道看不出他跟周王是联襟,周王殿下亲口承认过的,两家见过面,作亲戚走动好几个月了,他还能改投效个没见过面的魏王么?

就更别提为了这位皇子跟桓凌异地了。

偶尔出差也就罢了,他要是想搞异地恋,当初何必从京里跑出来?

他怀着满腔激愤坐到桓凌身边,没骨头似的将头搭到对方肩上,咬牙切齿道:“我不弄出个硝酸甘……燃烧弹……不,不弄出个燃烧瓶,我就跟魏王姓!”

虽然这些药的制备难度一样比一样低,宋时还是发出了充满自信的呐喊,打算寄个酒精燃烧瓶回京。

桓凌听到他要跟魏王姓,连忙按住了他的嘴唇,劝道:“这话可不能乱说,有不敬之嫌,你若发誓以后还是以我发誓。”

以你发誓,那不就是跟你姓了……宋时不禁想起两人在桓家祠堂祭祖的时候,脸上的肃然之色被一点从心底生出的笑容冲淡,自信地说:“明天就叫人烧玻璃瓶,找个空旷没人的荒地试试去。若好就寄回京里,让他们知道汉中腾飞离不开我这‘发明’大师!”

“咱们不只能做这些。”桓凌环着他的肩头,低声与他商议道:“既然老师们说是要让圣上知道你在汉中于战事有益,咱们何妨在汽油弹之外,再送上一份令圣上满意的大礼?”

送给皇上的大礼?难道是爆炸神器硝酸甘油?

桓凌眯了眯眼,淡然说道:“送上一场用你制得之物赢来的胜绩还京。”